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皖南烟叶20年:从“一块地”闯出“一片天”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许雅婷 通讯员 张萍 2025-02-16 11:20:53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张文洲

00dfb511eaa85d39bc63a29621c5b4c

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农旅研学基地(皖南烟叶投资建设)

2005年,皖南烟叶公司成立,凝聚起安徽烟叶产业发展合力。

作为安徽烟叶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皖南烟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一号工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0年间,以“创”文化为引领,皖南烟叶从“一块地”找到了“一条路”,进而开创了“一片天”。20年间,皖南烟区种植规模翻一番,农户均收入节节攀升,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走出了一条现代烟草农业与特色烟叶品牌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c4c2a8f2015ed62b73d147c7230a8c

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牵牢科技创新“牛鼻子”

创新是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关键词。

从创业之初,皖南烟叶公司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科创平台、加大研发力度,紧紧牵牢创新这个“牛鼻子”。

目前,公司先后承办2014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2018年全国烟农增收现场会,为行业提供了特色烟叶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科技引领烟农增收“三个案例”,被国家局树为“行业工商合作的典范、品牌导向的典范、应用成果的典范”。2021年9月,皖南烟叶公司技术中心被评为烟草行业“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

这份优秀的“成绩单”是如何练成的?让我们回到企业创业史里“抽丝剥茧”。

战略谋划全局、策略决定长远,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激励办法……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印发了一系列推动创新工作的制度文件,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公司聚焦生态挖潜、品种选育、轻简生产、精准烘烤、土壤保育、精益管理、现代装备、雪茄烟叶、质量安全和产业融合等十大重点研究领域,开展了200余项创新项目研究,并3次荣获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既要有机制,更要有平台。公司搭建了工商研农创新平台,工商协同共建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鄂皖烟叶高科技示范园、焦甜香产业融合科技园“三园”,实现了原料研究、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的一体化运作,成为科技研发“新高地”。

在烟草行业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科创成果竞相涌现:聚焦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研发改造起垄施肥覆膜机、移栽浇水一体机等13种机械;参与培育8个烤烟新品种,助力烟农增产增收;建立了精准施肥管理和技术落实质量追踪模式,每亩减少肥料投入5公斤;烟稻隔年轮作种植模式、3次采收、自动化烘烤、规模化蒸汽回潮、烟田挖沟机等技术、管理成果在皖南烟区得到全面推广,助力烟叶生产提质增效。

同时,该公司以科创赋能跑出了转型“加速度”。2007年,烟草行业提出发展以“一基四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皖南烟叶围绕产品转型、生产方式转型和管理方式转型一路披荆斩棘,推进现代烟农、现代服务、现代管理、现代物流、现代技术、现代设施——“六个现代化”建设,打造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全国典范。

20年间,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过渡到“强劲增量”,为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71f56004695b63d3519f90786baf629

技术员毛东平在安装烟田害虫诱捕器

工商研携手攻难关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安徽皖南烟区又将迎来烟苗移栽季。

在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的烟田里,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多名硕士研究生正扎根烟叶生产第一线,帮烟农破解烟叶移栽过程中的难题。

“我们以全自动移栽机为重点攻关课题,开展全自动移栽机的创新设计和产品优化,并进行新移栽机的田间试验验证及成果推广。”研究生王浩是烟草机械科技小院团队的一员,今年是他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二个年头,团队里像他一样的研究生有6名。

过去,移栽机和采收机一直是皖南烟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迈不过去的一道槛。“移栽期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皖南烟叶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亟需高效快捷的移栽机械和采收机械节省成本,带动烟农增收。

2024年,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联手,建设全国首个烟草机械科技小院,围绕烟叶生产过程的烟田整理、烟苗移栽、烟叶采收等重难点环节,进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创新、农机产品引进改造和创新设计与产品优化,推进“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规范化、标准化、均质化生产。

科技小院的建立,不仅让皖南烟区烟叶生产短板问题有了抓手,也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一方面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落地,另一方面能在实践一线培养研究生,赋能乡村振兴。”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科技小院有企业专业硕士生导师3位,工学院固定硕士生导师5人,入驻研究生6人。团队常驻科技小院,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小院和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鄂皖烟叶高科技示范园、焦甜香产业融合科技园并称“三园一院”,是创新“驱动器”、成果“孵化器”和产业“助推器”。皖南烟叶按照工业主导、科研主力、商业主体的工商研合作机制,协同构建“三园一院”融合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打通科技支农、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成果由“星星之火”转化成“燎原之势”。

沪皖科技园在国内首创3次采收技术和烟叶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发布安徽省地方标准和省公司企业标准19项;鄂皖科技园先后开展16个项目研究,推广6项烟叶生产关键技术,亩均产值提高312元;焦甜香产业融合科技园建成烟稻融合育苗中心,可育烟苗5500亩,每批次可育水稻秧苗3000亩。烟农增收科技贡献率达71.3%……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扩大科创“朋友圈”,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郑州烟草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校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在科创园这个“大舞台”,纷纷亮出自己的“招式”。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凝聚起创新发展的合力,成为开启现代农业的嬗变“金钥匙”。

4e915776d9fb02507b8244c0d9ef485

宣州区古泉镇高标准农田

挑起产业致富“金扁担”

今年年过60的乐光明,是一位种了25年烟叶的老烟农。去年9月,他种的200多亩烟叶到了交售环节。每天,他都会到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城区烟叶工作站查看交售情况。

“现在种烟,不仅省时省力,还省心。就像烟叶收购,在自动化的收购线上,一担烟在几分钟内就可完成交售。”谈起种烟的体会,乐光明连连称赞。

依靠种烟,乐光明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房子整洁明亮、车子越换越好。烟叶种植成了带动当地就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小叶子也挑起了产业“金扁担”。皖南烟叶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发展“烟叶+”特色产业,推进烟叶产业和水稻、花卉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一个烟站试点建设一个产业综合体,通过“双环驱动”增收致富。

弋江镇是安徽省紫云英和优质水稻主产区,拥有“弋江籽”和“南陵大米”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陵烟站将烟叶生产与紫云英、水稻种植结合起来,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推广“一烟一稻一红花”和“绿肥—烟叶—水稻”等高效种植模式,已经建成近万亩的“烟+紫云英”示范种植基地,产业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无独有偶。结合皖南山区油茶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郎溪烟站因地制宜,将新和村产业布局定位为“烟叶+油茶+苗木”产业综合体,联合政府大力发展“烟+油茶”产业,村集体腰包鼓了起来。

三溪镇建强村党支部书记胡艳莲带头成立徽建果木专业合作社,创办了“烟+青梅”种植基地,把全村的千亩农田集中流转,发包给大户种植烟叶、青梅和油菜,直接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我们构建科技引领烟农增收‘1121’模式,即打造1个科技创新平台,落实1个‘烟+N’特色产业组合,建立绿色生产、品牌营销两个主要体系,完善1套增收保障机制,促进烟农增收更具动能、更加普惠、更可持续。”皖南烟叶公司主要负责人说。为了提升烟农和烟叶产业风险抵御能力,皖南烟叶公司探索和建立了包含烟叶种植险、生产用工险、意外伤害险的“三重”保险保障机制,让烟农吃上“定心丸”。

“我们要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烟叶生产转型升级,进一步夯实皖南烟区可持续发展基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皖南烟叶公司主要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