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江淮农事早,齐奏“春之声”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冯长福 通讯员 张小羊 程蓉 王洪 宗官宝 孙悦 黄慧娴 2025-02-18 16:09:20 责编:张军 胡明兵 张文洲

春意正浓,农时紧迫。春节氛围还未完全散去,在江淮大地上,农事活动已全面展开。农民在田间破土翻耕,农技人员深入地头传经送宝,农资供应和监管也在火热进行……安徽各地积极行动,奏响了一曲明媚欢快的“春之声”。

春苗育出新年景

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新春时节,天气晴朗,走进安徽省青阳县庙前镇双桥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一座座白色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间,一颗颗翠色欲滴的小白菜、芹菜、大蒜整齐划一,农民动作麻利地忙着采摘,将其装筐、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种植户们紧跟春光,抢抓农时,投身农业生产中,奋力跑好新年生产“第一棒”。

近年来,庙前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特色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在蔬菜大棚种植上做文章,通过政策激励、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各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时令蔬菜种植,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

眼下,双桥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处处呈现春耕的农忙景象:有的种植户正加紧采收蔬菜,运往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有的种植户正忙着对大棚进行维修加固和规整作业,为栽植蔬菜做好准备。

走进蔬菜大棚内,一股温暖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大棚外初春的寒意形成鲜明的对比。种植户张和发正和女儿采摘、去叶、除泥,分拣芹菜、菠菜等蔬菜。“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是收获季,种完芹菜种辣椒,种完辣椒换种白菜,反正不会让大棚闲着。”张和发介绍道,“大棚蔬菜收益高、见效快。年前我们基地种下的30多亩白菜、芹菜等,在多层覆盖的保温措施下安全过冬,提前半个月上市,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供应周边各大农贸市场。前几茬我们种的是茄子、早黄豆、四季豆等,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益。”

在泾县昌桥乡,种植大户金田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正月。他的蔬菜大棚里刚种下黄豆,茄子、西红柿、黄瓜、瓠子则是去年底就育了苗,前几天刚刚栽下去,“我们夫妻俩种了10来亩大棚蔬菜,从正月初四就开始忙了……早春菜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温度,像茄子苗、瓠子苗,30℃的气温最适宜,但黄瓜苗、西红柿苗温度高了就不行,要及时通风透气。”

春节前,昌桥乡农技站站长吴国民还特地来他的大棚里探望,针对早春菜的大棚管护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什么时候该通风,什么时候该增温,施什么肥、施多少,都说得很细,这让金田心里踏实了不少。

立春后,万物生发,“春天的味道”也在悄然登场。随着春菜陆续“抢鲜”上市,蔬菜种植大户们正迎来新春里满满的第一拨收获。

春耕忙出新气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14日,在旌德县云乐镇省级泥鳅山庄家庭农场的山坡上,几位村民正在茶垄上运苗、挖坑、栽苗,在他们的忙碌下,原本黄色的土地上出现了一行行嫩绿的茶苗,在早春的山坡上显出勃勃生机。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乐镇平均海拔较高,全镇四周被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环抱,山高坡陡,以往很难发展产业,但也正因如此,这里污染少、空气好、湿度高、条件好,正适宜茶树生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据家庭农场负责人吕满喜介绍,种植茶苗的时候,间距不能太密,也不能过于稀疏,不然都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做好春季茶园精心培育和春耕管理,能为全年茶叶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据了解,云乐镇张村村省级泥鳅山庄家庭农场积极改良茶叶种植品种,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努力将茶叶产业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珍惜春时的并不只有他们。在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古坊乡,也处处洋溢着春忙的活力。

在上坊村村集体茶园,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刚从冬眠中醒来。近50位茶农连日来穿梭其中,精心修剪茶树,只为塑造茶树完美的树形,促进新梢生长。施肥环节也至关重要,每亩茶园需精准施加有机肥,让土壤饱含养分,为茶叶的生长注入充足动力。

与此同时,在下坊村高山蔬果种养合作社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果农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管护工作,为每一棵猕猴桃树搭起了坚固的支架,确保藤蔓能顺利攀爬,合理利用空间,充分接受光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果农们细致入微,每隔7天便会进行一次全面巡查,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为了让猕猴桃树茁壮成长,每亩地会定期浇灌约60立方米的水,保证果树水分充足。在古坊乡,茶农和果农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科学的管护,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丰收的未来奋力耕耘。

新春伊始,对于来安县舜山镇苗农们来说,是忙碌季的开启,也是新年增收致富的序章。

2月17日,十几位挖树队的工人正在舜山镇林桥村苗木种植基地搬运刚挖出来的蜀桧树苗,这些2米来高的树苗,将运往外地,栽种在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上。

舜山镇是来安县苗木经济的发源地,年产值超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蜀桧种植基地,每年开春之际,除草、种苗、移栽,则是当地苗木管护的重头戏。

据舜山镇林桥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满田介绍,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同样是景观苗木生产和管护的重要时期,“从2月上旬起,农户们就开始投入苗木生产,要除草、施肥、打药、扦插等,接到订单了还要组织人员挖树、运输”。

随着春暖花开,苗木销售也将进入旺季,舜山镇的苗农们早早种下的苗木,正在为世奉上无尽的春色。

春风织就新梦想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安徽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饭碗里的“中国粮”,有近6%产自安徽。

这串数字背后,是“安徽农人”挥洒下的辛勤汗水。

眼下,安徽4300多万亩小麦进入促弱转壮关键期,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作物春管提上日程。

2月12日,在淮南农场公司智慧农业“四情”监测站电子屏幕前,技术人员认真查看、记录小麦“四情”数据,并据此作出田管精准化指导。

据了解,该农场在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数字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可实现农田智能化管护,通过对作物生长的天气、降雨量、土壤墒情、虫情等进行精准监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田管措施。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具有智能灌溉、农机作业监管、农事记录等多样化功能。

“数字农业”技术运用,成为安徽今年小麦春管新亮点。

“我们农场小麦面积有1.6万亩,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建了智慧农业示范区,有效提升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淮南农场公司副总经理崔怀龙说,全场1.6万亩农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其中智慧农业示范区675亩。

江淮粮仓给出的亮眼答卷里,同样离不开“知农事、懂农情”的农技人员所付出的心血。

2月中旬,凤阳县官塘镇农技站组建专项服务队赴辖区内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小麦苗情普查与技术指导,为夏粮稳产提供科技支撑。

在连片麦田里,技术人员通过多点采样,系统监测了作物株高、分蘖数等生长指标,结合土壤墒情检测仪对农田含水量进行量化分析。植保专家着重检查了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常见病虫害发生态势,现场建立两个监测点开展动态观测。“当前正值小麦返青关键期,水肥运筹要把握‘促弱转壮’原则。”高级农艺师李传军现场演示了叶面喷施技巧,针对3类苗田块提出差异化施肥方案。服务队还发放《小麦春季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等手册,特别标注了倒春寒预警应对措施,指导农户通过增施有机肥提升地温。

目前,该镇已建立“专家包片+网格管理”的春管服务体系,下一步将结合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持续开展巡回指导,筑牢5.6万亩小麦丰产基础。

在桐城市范岗镇,围绕油菜管理工作的“后半篇文章”,一堂堂技术课开在了田间地头。2月15日,在油菜种植基地,农技指导员吴基元对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油菜的田间管理一定要到位,一方面及时清理‘三沟’,保证排水顺畅,确保雨后地表不积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前天气,搞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进行除草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的防治,为油菜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全镇1.7万余亩油菜田里,一株株油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农户们正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清沟、除草等工作,农技人员仔细查看油菜的生长情况,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认真开展苗情、墒情、病情的全面调查,准确掌握油菜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面对面指导农户开展油菜田间肥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助力做好油菜田间管理,提高群众的管理水平。

春天的耕耘,是人们在土地上弹出的第一个音符,掀开了江淮大地农业丰收“交响曲”的新章。

展望2025年,安徽将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800亿斤以上,意味着安徽的粮食产业会更稳、产业发展会更强,乡村全面振兴的步履会更加铿锵有力。

希望的田野上,正“耕”新万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