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旌德县蔡家桥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汲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内涵智慧,立足本地优秀传统资源禀赋,积极弘扬“两水”典故蕴含的谦逊礼让之分和定分止争之礼,加速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打牢镇域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讲好“两水”故事,开掘“和”文化深度
“‘井水不犯河水’典故的现实写照在我们朱旺景区,原先我们的‘两水’文化离群众不够亲近,总结出的‘两水’调解法内容太多不好记,讲好新时代的‘两水’亲民故事成为我们工作的重难点。”朱旺村党总支书记陶雅萍深感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对人民调解非常重要。
近年来,蔡家桥镇持续推进“法治文化进景区”活动,创新探索“法治+文旅”,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宣讲“两水”法治文化。朱旺村将“两水”同《朱子家训》融合,运用矛盾论解析“犯”与“不犯”间的辩证关系,在握手言和基础上,总结出“和而不同·和睦相处”解纷理念。与此同时,蔡家桥镇引导各村探索“调解+文化”模式,形成“高溪和平共处、凡村言和意顺、庆丰和风细雨、朱旺和睦相处、汤村抱德炀和、三合和气致祥、乔亭心平气和、华川讲和通好”的“和”风尚。
“通过志愿宣讲,更多的游客和村民对‘两水’调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村民之间关系更亲近了,许多人因‘两水’故事慕名而来。”朱旺景区导游刘家凤介绍道。2024年,蔡家桥镇“井水不犯河水”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宣城市第八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探索联调治源,拓宽“联”调解广度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蔡家桥镇注重运用“联调”方式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积极争取列入县法院和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联调治源工作试点乡镇名单,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试点举措。法院委派涉蔡家桥镇的诉前调案件,由联系法官指导、“人地两熟”的专职调解员主导,组织各方当事人开展诉前调解。在案件审理和执行阶段,承办法官和调解员视情组织当事方再调解(和解)。
“真是太感谢你了。”赵某明满脸高兴地走进蔡家桥司法所。原是2024年5月,吴某芝委托赵某明承建22.5间活动板房,因结款总价产生争议,导致剩余2.5间活动板房未完工。调解员多次上门拜访,后将二人带到调解室,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积极鼓励当事人相互尊重、以和为贵,既要把案件事实讲清楚,也要实现双赢。最终经镇调委会的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二人握手言和,事情圆满解决。事后赵某明将一面写有“优秀调解员”的锦旗送给了调解员,这是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最大肯定。
试点开展以来,蔡家桥镇诉前调解成功30件,另协助承办法官促成当事人调解(和解)16件。2024年全镇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157件,同比增长58.59%。规范制作调解卷宗96件,同比增长140%。发放案卷补贴15400余元,同比增长285%。
锻造团队能力,提高“调”机制精度
为更好适应新阶段的调解工作,蔡家桥镇坚持调解优先,组建起由镇村干部18人组成的调解团队。面对部分调解员法律知识不足,调解能力不强等弱项,蔡家桥镇打通与县法院和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等单位互动交流、业务培训等渠道,形成良好的协同配合机制。
蔡家桥镇始终将强化业务培训和互动交流作为提高调解工作的重要举措,不定期邀请县法院和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等单位的业务骨干,针对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民间借贷等农村常见纠纷为镇村干部开展专业授课。具体到调解实务中出现的问题,调解员与法官点对点互动交流成为更有效的方法。截至目前,蔡家桥镇共开展法治培训17场,点对点互动交流30余次。
“以前自己啥都不懂,怎么能给人家调解得好?”“培训又有互动环节,很接地气,能解决矛盾。”随着一堂堂面对面的法治课深入讲解,镇村干部法治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下一步,蔡家桥镇将继续着力于文化固本、联调聚力、队伍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为民服务质效,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赵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