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警民联调“新笔法” 画大为民服务“同心圆”
来源: 2025-03-22 17:30:37 责编: 陈亮

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积极推进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与辖区派出所建立警民联调机制,在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设置“警民联调室”,由调解员驻点值班,协助民警调解非警务类矛盾纠纷,“调”出了一方和谐音符。

 南七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JPG

(南七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

 01耐心调解化纠纷

“我爱人是在工作时发生了晕倒,你们就应该支付治疗费用。”3月12日下午,在南七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只见大厅内有两拨人因为医疗费用问题在向调解员描述事情原委。

原来,2月27日上午,潘女士在工作中忽然晕倒在地,饭店老板立即将潘女士送往医院救治,蔡先生是潘女士的爱人,他来到矛盾化解中心,是为索赔医疗费用。而饭店老板认为,潘女士是2月25日刚到店上班,而且发生晕倒是自身疾病问题,饭店已经将其送往医院尽到了责任,由此双方因医疗费用问题发生争吵。

在调解室,为安抚双方当事人的情绪,调解人员先给每人倒了一杯水,认真倾听双方述说,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体谅,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双方不欢而散。

3月16日,工作人员再次将双方约到矛盾化解中心,在警民联调中,民警从中劝说双方放下争执,并运用法律专业知识给当事人分析、讲解在纠纷中应承担的责任;调解员单独叫一方人员出室外做工作,从情和理方面耐心劝解、说和,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共识,解纷息诉。

警民联调工作室(1).jpg

(警民联调工作室)

02真情为民促和谐

南七街道推行“警民联调”,旨在将人民调解和治安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组建一支专职调解员队伍,在遇到复杂问题等疑难纠纷时,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社会治安工作。

史守梅、黄求霞是南七街道的两名退休职工,现在是矛盾化解中心的调解员,“几十年的基层工作,我还是乐意在一线岗位,发挥余热,换个身份继续为辖区群众服务。”黄求霞说到。据了解,史守梅和黄求霞在退休前分别在南七街道新华社区、洪岗社区、妇联等岗位任职,从事基层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南七街道的情况熟悉,调解群众纠纷有方法,质效高。

在南七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警民联调不仅帮助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还免费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当日,家住丁岗社区华府骏苑小区的林先生和家人到中心咨询法律问题,经过工作人员的热心解答,他们满意离去。

“当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我们建议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这是当事人双方最省心、省时、省力的方式。”矛盾化解中心负责人说到,自建立警民调解室以来,平均每月要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0多起。警民联调紧密贴近群众,运作快捷方便,满足了群众低成本、高效率解决问题的需求,争执双方握手言和,对立情绪得到化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咨询.jpg

(调解员黄求霞协助民警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

03积极探索新实践

近年来,南七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丰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南七街道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倾听、交换、和让、释法”调解工作法。

“在调解过程中,我们首先会认真倾听矛盾双方当事人的陈诉,先了解双方的立场和诉求,也是对当事人将心中的不快情绪进行一个疏导。”中心工作人员说到。再通过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难处,借助传统文化、多方力量对矛盾纠纷主体进行劝导,让群众知礼让、懂礼让、行礼让,同时,向当事人解释法律法规政策,宣教“德法兼容”的理念,塑造“得理可让人”的良好氛围,实现息讼解纷、握手言和。

为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南七街道推行“四所联动”调解模式,在警民联调的基础上,扩大发挥街道司法所、市场监管所、及律师事务所的协同聚合效应,在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共同“把脉问诊”。将新时代“六尺巷”的精神内涵融入矛盾调处,实现诉前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调解.jpg

(“四所联动”调解群众纠纷)

截至目前,“四所联动”模式下已成功调解复杂疑难纠纷169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9%。(朱莲莲 刘亚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