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李庙村以移风易俗为切口,创新“制度约束+文化浸润”治理模式,通过建阵地、巧管理、树标杆、强机制,推动乡村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走出了一条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该村打造文明新阵地,明确标准立规矩。聚焦“人情债”“面子账”治理难题,建成多功能“新风堂”综合平台。投资140万元建成集实践站、老年食堂、文化广场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设置可容纳200人的标准化宴席厅,配套舞台、音响等设施,村民仅需支付基础水电费即可使用。通过“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双重约束,明确“四限标准”,由党员乡贤组成监督小组全程跟踪。2025年,“新风堂”正式投入使用后,承办红事场均费用较酒店下降60%,户均人情支出同比减少40%,累计节约资金超5.6万元,“礼堂办宴、标准待客”成为新时尚。
该村创新“积分制2.0”管理模式,构建“行为量化-积分累积-物质激励-价值认同”治理闭环。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6大类24项乡村事务转化为可量化指标,设立“红黑榜”动态考评,通过“积分超市”实现文明行为“变现”。自开展积分制管理以来,累计发放积分6200分,兑换物资3万余元,带动300余户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务,群众参与率突破90%。同步推行“清洁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选,54个先进典型形成示范引领,形成“积分改变习惯、美德提振信心”的良性循环。
该村开展“好家风”“孝老爱亲”主题宣讲12余场,覆盖群众300余人次,推选文明家庭15户,培育“好婆婆、好媳妇”等道德典型15个;传承杨大庄村民组“白事三不”传统(不收礼金、不摆排场、不扰邻里),推广集体悼念模式,30年累计节约人情开支超80%,户均支出不足百元;打造移风易俗文化墙12处,开展“板凳会”“圆桌会”议事活动24次,通过广播、微信群等推送文明倡议500余条,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该村通过党组织核心引领,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成立党员先锋队,开展“移风易俗我带头”承诺践诺活动,累计发放倡议书500余份;四会组织协同发力,其中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丧事宜操作规范》,道德评议会开展“文明户”动态评议;另外,引进小商超建立“文明优惠联盟”,对积分先进户给予消费折扣,形成政府、群众、社会三方联动格局。(梁雨晴 杨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