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法院通过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成功促成一起涉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赔偿案件达成执行和解,既帮助因事故脑部受伤的申请执行人及时获得“救命钱”,又让困境企业重获经营生机,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案情回溯,一场事故引发两难困局
某客运公司车辆与骑自行车的高某发生碰撞,事故致使高某颅脑损伤引发精神障碍。经法院审理,判决客运公司赔偿高某医疗费等共计67万余元。高某的家庭先前因其母亲重度烧伤已负债累累,高某急需赔偿款继续治疗。然而,被执行人客运公司因经营困难,无力支付赔偿款,未能按期履行判决。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冻结了公司账户,但账户内资金涉及员工社保缴纳,企业反映账户冻结将导致经营停摆。
执行破局,三次调解架起“共赢之桥”
面对申请执行人急需钱治病不能等与被执行企业生存线不能断的双重困境,执行法官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秉持“如我在执”的司法理念,先后三次组织“背对背”调解。一方面向企业释明拒执法律后果,引导其换位思考,考虑到受害者困境;另一方面向高某家属说明企业经营现状,建议采取“放水养鱼”分期履行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企业当日支付首期10万元用于紧急治疗,剩余款项分期支付,法院同步解除账户冻结,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温暖回响,司法温度照进群众心田
“这笔钱是孩子的续命钱啊。”收到首笔赔偿款的高某母亲哽咽道。客运公司负责人也感慨:“法院既维护了法律威严,又给了企业喘息机会,我们一定按期履行。”承办法官表示:“执行工作不能一刀切,要在保障申请人权益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这才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淮上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