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大通镇金华村郎村古村落印记:几代人的光阴书简
来源: 2025-03-26 18:35:02 责编: 余红霞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铜陵市大通镇金华村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始终坚持将郎村古村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保护其历史风貌、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故有“五古流声,匠心金华”的美誉。郎村古村落的匠心不在恢宏处,而在青苔蔓延的砖缝里,在井台磨圆的棱角中,在闺楼褪色的丝线上……在几代人守护的“五古”中。

古手印墙:夯土声里的血脉相承

晨雾漫过古村,老墙上的手印在光照里浮出凹凸的纹路。墙面上百余枚手印,是全村人重建祠堂时留下的集体记忆复刻。夯土匠人们将湿润的黄土拍进模具,一记掌纹便永远凝固在时光里。这些深浅不一的纹路沿着古巷延伸,青砖的肌理连缀成一部无需文字的史册。

微信图片_20250321122409

微信图片_20250321123130

古手印墙

古井:井水里的时光剪影

月光跌进古井,古井的石栏早已被汲水的绳索磨出凹痕。井台二十四道绳痕,印刻着村庄的二十四节气。水面映照着几代人的倒影,井底沉淀着时代的月光。老茶客说,井水泡开的云雾茶总带着丝竹清音。木桶起落间,打水人弯腰的弧度,是古村落几代人躬耕的剪影。

微信图片_20250321113700

古井(图源自佘世红)

微信图片_20250321122059

古井

古闺楼:绣绷上的技艺蜕变

光影透过轩窗,阁楼木梯的吱呀声里,仿佛听见闺中少女拆解绣线的窸窣。古闺楼距今已640多年,曾孕育居住过几十代人。说起这座古闺楼,佘奶奶是又爱又恨,她的曾祖母是村里手最巧的绣娘,古闺楼里,留下了曾祖母无数个日夜飞针走线的身影。曾祖母的嫁衣,就是在这座闺楼里一针一线绣成的,那上面绣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如今,古闺楼依然矗立,却不再困住女性的脚步,而是托举着她们带上这座闺楼的技艺和记忆,如同这窗阁上的雕花雀飞向广阔天地。

微信图片_20250321113634

微信图片_20250321123627

古闺楼

古木榨:油香里的传承密码

油香穿过回廊,油坊深处,百年古樟凿成的龙木榨沉默如禅。木楔深深楔入岁月,将油菜籽的芬芳压榨成琥珀色的溪流。触摸龙木榨身上层层叠叠的撞痕,竟有金石相击的清越回响。老油匠说,这声响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春分启楔,霜降收油,木纹里渗出的都是日月的沉香。老榨油匠福伯的手掌布满厚茧,却能精准感知菜籽在碾槽中的破碎程度。菜籽是阳光、雨水和时间的结晶,木榨油则是液态的时间胶囊。

微信图片_20250321114013

微信图片_20250321113800

古木榨(图源自佘世红)

古姜阁:姜香浸润的古法秘方

姜汁浸入泥墙,姜阁梁柱间沉淀的辛辣气息,让归乡创业的金如林眼眶发热。他清晰记得儿时跟着父亲在此分拣生姜,父亲总说:“姜要埋得深,才长得壮。好姜要经三伏九寒”如今智能化恒温仓储取代了竹篾围成的姜垛,但那些被姜汁染成琥珀色的木地板仍被完整保留。丈高的夯土墙内,黄姜在竹篾间沉睡。泥墙会呼吸,冬吐暖气,夏纳凉风,将辛辣驯化成绵长的回甘。姜阁本身就是件温润的陶器,盛着光阴慢慢煨制的秘方。

微信图片_20250321113720

微信图片_20250321113724

微信图片_20250321122626

古姜阁

郎村古村落像一株千年古树,老根抓着土地,新枝伸向星空,年轮里写满几代人共同的秘密:真正的传承,是让旧时光的骨血,长出年轻的心跳。在这里,消逝与新生从未对立——当老墙覆上保护层,当绣针遇见互联网,当姜香飘进快递盒,古村落在几代人的掌纹交接处,生长出更坚韧的根系。(李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