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和县赵集乡深入践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核心,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数字赋能”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强根基,凝聚治理“向心力”
高位统筹,夯实组织“指挥棒”。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主任、乡长任副主任的综治中心领导小组,将社会治理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会重要议题,推动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平安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统筹调度机制,确保基层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清单管理,压实责任“硬担子”。实行平安建设“项目化”推进,年初制定工作方案,每月印发工作清单,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治安形势分析会、平安建设部署会,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新格局。
党群联动,激活宣传“新引擎”。发挥“党建带群建”作用,依托134名“和大嫂”,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线下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以顺口溜、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线上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实时推送政策法规,结合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普法活动200余场次,覆盖群众3.5万余人。
阵地建设筑堡垒,打造治理“主阵地”
实现“一站式服务”。按照国标化标准建成300平方米乡级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接待、矛盾调解、网格管理等功能,公开制度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打造“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服务平台。如今,“有困难找中心、有问题来中心”已成为群众共识,有效促进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沉浸式法治阵地建设。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建设,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休闲场景。通过举办法治“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
数字化防控体系织密“安全网络”。投资300余万元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立体防控网,全乡123个自然村布点369个监控探头,建成乡级监控指挥中心和村级监控平台,实现治安防控“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有效压降各类案件发生。
机制创新激活力,畅通治理“神经末梢”
“三长制”微治理精准服务群众。推行“片长—组长—巷长”三级网格管理,以10-20户为单元划定“微网格”,选优配强“三长”。作为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矛盾调解员,“三长”常态化走访联系群众,推动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落地见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积分制”激发自治内生动力。制定涵盖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的积分管理办法,创新“绿色加油站”积分兑换机制。依托农商行开发线上积分系统,群众可通过刷社保卡实现积分查询、兑换、变现“一站式”操作,2025年双龙村300名群众通过积分缴纳医保,形成“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局面。
“协商式”自治凝聚共治合力。完善“一约四会”制度,组建以村党总支书记为召集人,“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为成员的协商议事会,围绕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事项开展“一线协商”。累计召开协商会议2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实现“决策在一线形成、矛盾在一线化解”。
矛盾化解筑防线,织密稳定“防护网”
专业化调解队伍筑牢“前沿阵地”。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组建“和大嫂”志愿服务队,通过“拉家常”式调解、“背对背”式沟通,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6起,调解成功率100%,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破解信访难题。乡党委书记带头并督促班子成员落实接访下访制度,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每周公开接访、每月带案下访,2025年党政领导累计接访13次、下访9次,面对面倾听诉求、心贴心政策解读,推动信访积案动态清零,群众反馈满意度达100%。
闭环式会商机制化解风险隐患。建立“日接访、周研判、月分析”工作机制,针对复杂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专班办理,按照“诉求合理解决到位、政策不符解释到位、生活困难帮扶到位、违法行为处理到位”要求,推动矛盾风险“发现—研判—化解—反馈”闭环管理,确保“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赵集乡表示,将紧扣“实体、实战、实效”目标,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党建+网格+数字化”治理模式,着力提升矛盾化解、风险防控、服务群众能力,以更实举措筑牢平安底线、守护民生福祉,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