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迈瑞医疗产业园的玻璃幕墙上,董本园已带着技术团队在监控中心调试设备。这个习惯,从他二十年前在部队养成的晨训开始,就再未改变。褪去迷彩服,换上工装,这位昔日的特战尖兵,正在科技创新的战场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现年39岁的董本园,2004年12月入伍,服役于武警北京市消防总队,2006年12月退役。两年的特战生涯,不仅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更让他与电子通信设备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退役时,面对地方安置与自主创业的抉择,他毅然选择后者:“当兵时保家卫国,退役后要造福乡梓。”
创业之路始于人民路不足十平米的电脑配件摊位。寒冬腊月里,他裹着军大衣蹲守摊位,用部队学来的电子技术帮街坊维修电器;盛夏酷暑时,他蹬着三轮车送货,后背晒脱了皮仍坚持上门安装。正是这份军人特有的执着,让“小董师傅”的口碑在梨都砀山渐渐传开。
2016年,移动支付浪潮席卷县城,董本园敏锐捕捉到安防产业升级的机遇。他抵押婚房筹措资金,带领三名退役军人组建技术团队,在全县率先推出“智慧安防整体解决方案”。一次为社区安装监控系统时突遇暴雨,为确保项目进度,他和员工在雨中连续作业六小时,最终按时交付。当居民看到清晰监控画面时,没人知道这些“安装工人”中,有两人曾是部队的通信兵尖子。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他和同行出资5000万元,一起创办安徽中砾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通信工程、电力工程施工、电子智能化工程、土建工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咨询等技术服务,并具备独立的工程设计施工甲级资质和法人地位。
在董本园的办公桌上,工作笔记本上遒劲有力地写着“若有战,召必回!”。这,就是中国退役军人永恒的承诺。作为退役军人的他始终以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带领着公司员工在创业的征程上高歌奋进,搏击风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退役军人的风采,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安徽中砾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已成长为拥有87名员工、年纳税超300多万元的科技企业。
走进公司荣誉室,“拥军企业”的牌匾格外醒目。这里不仅为12名退役军人提供岗位,更保留着军营传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季度的军事化团建,每年“八一”的战友座谈会。为发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公司先后累计投入60余万元用于慰问困难退役军人、资助残疾老人。在今年春节期间,安徽中砾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再次来到砀山县玄庙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并将慰问品一一发放到困难退役军人及边海防现役军人家属手中,在寒冷的冬天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企业的关怀。
“军装虽脱,本色不改。”这是董本园办公室悬挂的书法作品。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老兵突击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为全县27个隔离点搭建智能监控系统。当政府提出支付费用时,他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报告!这是退役兵应尽的义务!”
2024年9月下旬,在台风“贝碧嘉”的猛烈冲击下,砀山全县积水严重。为了保持稳定正常的工作状态,险情就是命令,董本园和同为退役军人的宿州铁塔公司砀山区域负责人李民经理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第一时间联系代维站,两人一拍即合,立即派出12辆抢修车辆、满载30名一线人员,疾驰而出,队伍中就有20名有强烈责任感和忠诚度的退役军人,他们冲锋在前,在狂风暴雨中,队员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对56个停电站点,排查抢修除隐患,及时清理倒树,及时疏通积水。仅仅24小时,一个又一个站点被他们攻克,全部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全力保障砀山通信安全可靠供应。
“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董本园说:“我们创业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希望能够为解决退役军人以及其他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尽绵薄之力。”董本园个人还兼任砀山县就业创业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砀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砀山县最美退役军人,其公司先后被授予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砀山县拥军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在市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殊荣。
“我们脱掉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军魂;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董本园如是说。
从军装到工装,初心不变;从钢枪到科技,本色不改。董本园用军人特有的胆识与担当,在创新创业的战场上迎风举起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张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