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古坊乡
古坊乡:"1片茶叶×2代匠心=万千笑颜"
来源:余敏 2025-04-24 09:30:20 责编:李伟 胡明兵 喻寒松

一片茶叶,从茶树上的嫩芽到杯中的醇香,经历了一系列工艺的磨砺。岳西县古坊乡有这样一对父子,创办茶厂、研制新型茶机、收购加工鲜茶、培养熟练工人,40年来带动数千名农户增收致富,他便是刘友林父子。

修炼40年,终现岳西茶叶之美。1952年,刘友林出生于古坊乡一个贫困家庭,只读过小学的他,60年代为了生活,投师学习木匠,并因为自己的勤劳忠实深受客户欢迎。在那个追求温饱的年代,刘友林的追求不仅是满足于三餐。

1985年,刘友林凭借对茶叶的热爱,开始了专业的学茶,制茶,研茶之路。他以自家7亩茶园为基础创办林兰名茶厂,将古坊大片养在深闺无人知的优质茶叶推向市场,这条路一走就是40多年。2002年,刘友林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耗费数十年心血,成功研制出极品名茶——“长岭兰芽”。该茶自2003年以来参加“中茶杯”全国评比先后获得特等奖、金奖以及“茶叶品质评价”五星金奖。名优茶评比安徽第一、全国第六……“兰芽”茗香飘万里,香的是一位老党员的情怀,富的是一批老百姓的家庭。

匠心之道,苦心研制新型茶机。“玉不琢,不成器。”不管做什么,只有手艺精良的工匠用他的“匠心”去设计和制作,打造出来的作品才会是上乘之作。古语云:“煞费匠心者,必然神工天巧,备出天造。” 在岳西制茶行业,刘友林就是这样一个人,秉承匠心之道,在时间的沉淀下,怀揣一种朴素的“匠人情怀” 。

刘友林只有小学文化,凭着木工技术基础,刘友林自行设计出一张机械草图,从亲戚家借来300元钱,购回铁件,在自家一间屋里叮当敲了起来。为了研制制茶机,他执着地一干就是10多年。每年都将茶机翻新重新设计,10多年来他不知吃了多少苦,熬了多少夜,图纸画了一遍又一遍,堆起来有2尺厚。通过反复设计、构想,历经十一年艰辛和上百次试验之后,刘友林终于在1999年成功研制出“林兰”牌自动制作名茶机,该机2001年3月被授予国家两项专利,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连续自动制作名茶的机械,这套机械先后被授予六项国家专利。

父子接力,助农增收是不变的理想。“我在茶园里长大,用茶叶让家乡富起来、让茶农笑起来,是我这辈子不变的理想。”刘文兵告诉笔者,这是父亲刘友林和他两辈人的共同情怀,沿着这条路,他们接力走了40年。为了父亲的心血不浪费,制茶技艺后继有人,刘友林的儿子刘文兵辞掉了在马鞍山教书的工作,回家专门帮父亲管理茶厂,打理茶园,学习制作茶叶。

2014年回到家乡后,刘文兵与联营户建立起相互监督机制,为让茶叶保持原生态,刘文兵和联营户展开深度合作,不仅给予技术指导,还请专家授课,同时让联营户并入自家茶叶产销线……在刘文兵的推广下,下坊村坚持有机栽培的联营户增至28家。岳西县林兰名茶厂自1985年创办以来,共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茶园200亩,与周边近50户农户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年。

如今,刘文兵还是岳西县茶业协会会长和安徽翠兰集团副总。将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制成老百姓长久致富的“金叶子”,是他的心愿。刘友林父子两一直放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富裕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富裕,而是帮助老百姓一起走向幸福生活。”(余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