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凤阳县板桥镇淮东村以党建为舵、产业为帆、文明为桨,通过多维实践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书写了强村富民的生动答卷。
党建领航,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淮东村将党支部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吸纳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干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三农”队伍。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外出取经,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让“领头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创新推行“党支部 + 合作社”“党支部 + 企业”等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引进玻璃杯制造工厂项目时,村党支部主动对接返乡创业青年鲁壮,全程协调土地流转、手续审批等关键环节,为项目落地打通“绿色通道”。同时,完善党员联户机制,每名党员包联数户群众,及时倾听诉求、解决难题,以“零距离”服务增强党支部凝聚力,让红色堡垒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产业赋能,激活强村富民“新引擎”
淮东村立足资源禀赋,将盘活闲置资产作为产业发展突破口。昔日废弃的小学地块,在村集体与返乡青年鲁壮的合作下,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玻璃杯制造工厂。根据协议,工厂每年为村集体提供30500元固定分红,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投产后吸纳50余名村民就业,让“留守大军”变身产业工人。
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村党支部成立服务专班,从用工招聘到政策申报全程“保姆式”服务,并鼓励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如今,工厂生产的玻璃杯畅销周边城市,不仅成为村民增收的“钱袋子”,更成为乡村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活范例。
新风润心,绘就文明乡村“新画卷”
走进淮东村新风堂,明亮整洁的空间、规范醒目的村规民约,处处浸润着文明新风。这里不仅是村民操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更是传播文明理念、涵养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
为破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陈规陋习,淮东村依托新风堂制定宴席“硬标准”:每桌费用不超过800元,个人随礼不超过200元,并推广“自助式”办席模式。村书记介绍:“400元就能办一桌丰盛宴席,既省钱又热闹,还拉近了邻里关系!”在红白理事会的倡导下,厚养薄葬、简约婚恋等新风尚深入人心。
此外,新风堂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家风故事会等活动,将移风易俗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村民们在这里学典型、话家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韩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