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孟宪琛故居,外围被杨柳环抱,在绿树成荫掩映下,这里显得格外幽静。故居内陈列着烈士生前用过的桌椅、床铺及其它遗物。墙上悬挂着烈士青少年代的遗像和烈士当年率领工人群众同日本、资本家斗争的珍贵照片。
故居内矗立着孟宪琛烈士整身塑像,塑像英姿挺拔,威武不屈。每到清明、“五四”等重大节日,学校都要组织全校师生在烈士塑像前庄严宣誓,人们以各种方式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孟宪琛的堂兄孟宪角介绍,前几年,县里对孟宪琛故居进行修复,经常有人前来缅怀先烈,于是自己在农闲时间也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孟宪琛,1910年出生在周寨镇孟楼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士绅之家。化名忍让,他性格刚正,1920年至1927年间,他就读于砀城第二高等小学。在学校进步教师张鸣歧等人的启迪下,孟宪琛萌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坚持真理,开始发奋读书,励志报国。求学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常写文章抨击社会黑暗,走上街头宣传爱国思想,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
1927年夏,孟宪琛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成烈体专。时值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难、民忧、家贫,让孟宪琛陷入深深的苦闷与彷徨之中。1928年春,得知家乡有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孟宪琛倍感振奋,毅然从苏州成烈体专退学返乡,并于当年考入砀山师专。
图片来源:孟宪琛的儿子 孟庆桐 提供
1929年春,经表兄朱秀章介绍,孟宪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砀山师专的第一名党员。孟宪琛在学生中威信高,有活动能力,卓有成效地在砀师开展工作,在孟宪琛的影响和积极发展下,砀山师专的学生党员逐渐增加。他节衣缩食,帮助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他发起成立学生读书会,让青年读新书,想国家大事;他见义勇为,维护同学的切身利益。
1930年春,砀山教育科克扣学生的伙食补助费,致使贫困学子难以继续求学。孟宪琛遂带领部分同学到县教育科请愿,科长许树梅无理狡辩,孟宪琛当即号召全校师生罢课,揭露许树梅的贪污行为,得到全县中、小学师生的支持和声援。罢课持续二十一天之久,许树梅终于承认错误,原数补发了学生的伙食补助费。孟宪琛不畏权势,仗义执言,赢得师生的信任,成为在砀师革命活动的带头人。
1931年春,砀山师专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孟宪琛任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孟宪琛受县委派遣回到家乡孟楼村开展工作。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筹集款物,兴建校舍,购置教具,创办孟楼小学。这既解决了孟楼一带孩子们的上学难题,也为成年人上夜校开辟了场所。
办学中,孟宪琛聘请进步人士、共产党员任教,选用进步书籍为教材,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文化知识、宣传 革命思想。孟宪琛和其他老师白天教孩子上课,晚上教成人夜校,虽奔波忙碌,却乐在其中。
1932年春,孟宪琛在年龄较大的学生及夜校学员中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孟楼支部,同时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同年秋,在孟楼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砀北区委,孟宪琛任书记。此后,孟楼一带便成为砀山县党的活动中心之一。
1933年4月,孟宪琛曾因发动学运、农运及秋收斗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往国民党镇江军法会审处。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几经折磨都没能让他屈服。面对残酷的现实,孟宪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同狱友组织了“狱中互济会”,生活上与志同道合的狱友相互扶持照应,政治上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后在押解回砀服刑途中逃脱。1936年,孟宪琛回到家乡,重新办起了农民夜校,并以夜校为基础发展党员,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孟宪琛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开展 抗日救亡运动,与丰、沛、鱼县党的负责人联合建立了“丰、沛、鱼、砀县统一委员会”,力谋发展抗日武装,铲除土匪汉奸,领导四个县的抗日救亡工作。为了追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同年9月,孟宪琛携同乡青年赴 陕北公学学习,成为陕北公学第一届毕业生。
1937年底,孟宪琛带领十余名进步青年回砀,出版了苏、鲁、豫、皖边区《抗统周报》等革命刊物,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唤起民众,抗击日军,孟宪琛夜以继日工作,与苏鲁豫皖特委派来砀北做组织恢复工作的尹夷僧密切配合,建立砀山特支,并促成砀山县民众抗日动委会。
1938年12月底,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进入湖西,不久与湖西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苏鲁豫支队。孟宪琛受命率部队编为区党委警卫队,任警卫队长。后警卫队迅速发展,达千人之多,被区党委改编为苏鲁豫支队五大队,孟宪琛任大队长。为便于管理,不久五大队又分为一、二两营,孟宪琛任一营营长。其间,孟宪琛率部转战于豫东、鲁西南、苏北等地,杀日寇,捉汉奸,攻据点,忠实保卫了区党委及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在抗战时期,丰县、单县、砀山一带的军民曾把孟宪琛的家称为‘抗日饭店’‘抗日之家’。孟楼村也被誉为‘砀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村’。”孟宪角介绍说,孟宪琛的父亲任砀山三区青年救国团团长,发展青救团员八九百人;其母和妻子积极参与妇救会,带领当地妇女儿童打米磨面,支援后方;其胞弟和堂兄弟都是孟宪琛开展各项活动的得力助手。全家人还节衣缩食,变卖家产,支持抗战。在孟宪琛一家的影响带动下,当地群众抗日热情高涨,纷纷为抗日大计出人、出钱、出力。
正当苏鲁豫边区抗日斗争如火如荼时,1939年9月17日,血气方刚的孟宪琛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施展雄才的时候,湖西发生了“肃托事件”,孟宪琛同志蒙冤遇难,年仅29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孟宪琛同志的牺牲是砀山人民和我党的重大损失,但其革命精神,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砀、丰、单人民心中。”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东强介绍。
“孟宪琛烈士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砀山党和人民武装的创建与发展,为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采访中,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黄战杰告诉笔者。(常显 张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