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安徽省政府印发实施的《关于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2.0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显示,安徽力争到2030年,打造省级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90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
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县域全覆盖
据介绍,2021年以来,全省上下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安徽投资兴业。全省招引项目连续3年突破1万个,近3年全省落户的总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每年都在50个以上,实现项目数量、质量、能级“三跃升”,带动制造业投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较2021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意见》明确“两个一批”目标,首先是打造一批承载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力争到2030年,打造省级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90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不少于5个国家级先导区,推动百亿规模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县域全覆盖。
其次,实施一批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行动。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两业”融合示范标杆;开展数商培育行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构建“实数融合”新场景,打造区域支柱型和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开展“跨境电商走进产业带”专项对接,探索运用大语言模型赋能跨境电商中小微企业等等。
合肥将打造要素集聚新平台
《意见》提出,安徽将通过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开辟绿色低碳新路径、创新精准招引新模式、优化协同赋能新机制、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7个部分33项措施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在安徽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育方面,安徽将聚力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院士专家团队共建省级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引育高层次科技团队,通过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赋能优质科技团队项目;精心组织高水平对接交流活动,深化“科交会”“双创汇”和“高校院所行”品牌。
在开展并购招商方面,安徽将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搭建撮合交易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服务和线下撮合活动;对全省相关领导干部及重点企业、中介和金融机构分类分层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今年计划培训一万人以上;推动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各母基金设立并购重组子基金,对光伏储能行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给予一定比例并购贷款贴息奖补。
在营造良好投资生态方面,合肥市创新提出“创投生态合伙人”理念,以城市能力为服务核心,撬动一批社会化机构成为我市产业生态合伙人。下一步,将打造要素集聚新平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需求,链接全市近500个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54家新研机构、39家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
设立“1+11+1”推进组
在精准招引的打法上,安徽将实现优化升级,其中,在聚焦招商新政下一些地方“不敢招、不会招”的问题上,《意见》提出精准化、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的新思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育落地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的科创项目,探索“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企业合伙人)”“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新模式;更加注重资本力量,新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赋能各市开展重大产业项目、人才团队投资和招引;更加注重市场逻辑,谋划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从“给政策”向“给场景”“给机会”转变。
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统筹协调作用,《意见》提出设立“1+11+1”推进组,明确产业综合管理推进组、产业推进组、综合要素保障推进组分工。省统筹协调机制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总负责,11个产业推进组分别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新设立产业综合管理推进组、综合要素保障推进组。
此外,《意见》注重以强化省级赋能、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基层负担为导向,配套完善了工作推进体系;强化“市县吹哨、专班报到,专班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点题、部门答题”,在行业监管工作中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