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4月底,肥东县拥有百岁老人数量达到218人。该县百岁老人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合肥市之首。为摸清全县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日前,肥东县民政部门从区位分布、健康状况、婚姻家庭、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18个方面,对218位百岁老人做了面对面问卷调查。
百岁老人全县分布较均匀
从百岁老人分布区域看,石塘镇22人、店埠镇21人,八斗镇20人、白龙镇15人、撮镇镇15人、众兴乡12人、杨店乡12人、梁园镇11人、牌坊乡11人、陈集镇10人、古城镇10人、包公镇9人、桥头集镇9人、长临河镇8人、张集乡7人、马湖乡6人、响导乡4人、元疃镇4人、经开区8人、循环园4人,百岁老人在全县分布较为均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问卷调查显示,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较好的经济保障,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都是长寿的因素。肥东县境年平均温度15.5℃,降雨量940毫米,无霜期234天,依山傍水,山河秀丽,气候宜人。石塘、八斗、白龙等乡镇的水资源中,还富含锌、钙、镁、铁、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
长寿老人有“法宝”
从性别上来看,全县百岁老人中男性58人,女性160人。按照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所有年龄组上,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这是普遍的规律。排除外界因素,从医学角度来看,女性的免疫性基因比男性高4倍,所以整体上女性比男性更长寿。
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百岁老人中,健康老人132人,身体一般的52人,总占比达80%以上,拥有完全自理能力的有107人,约占50%。从生活习惯养成来看,生活作息有规律的215人,日均睡眠在8小时左右的118人,睡眠8小时以上的60余人,充足的睡眠保障了老人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子女、亲属同住的老人201人,与配偶一道生活的有6对,养老机构供养的有5人,陪伴是老人颐养天年的最得力助手。诸多百岁老人中,有43位老人有家族长寿史,有48位老人还在从事轻度的农活,做家务、种菜、喂养家禽等,由此可见,基因接续和轻体力劳作,也是长寿的原因。
从饮食习惯来看,百岁老人中以大米、面食、蔬菜、豆制品等为主的有191人,饮食普遍清淡。90%以上的老人不沾烟和酒(调查数据显示分别为214人和203人)。从心理健康状况来看,问卷调查显示,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知足常乐的老人216位,可见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是老人长寿的又一法宝。
高龄津贴标准连续提高
近年来,肥东县积极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合肥市首个农村养老试点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围绕“健康中国”“银龄安康”等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拿出务实管用的举措,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从大环境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随着物质条件大幅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疾病预防和身体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包括高龄老人在内的全民健康水平有了稳步提升。
在高龄津贴方面,自2021年1月1日起,肥东县建立高龄津贴动态调整机制,连续提高高龄津贴标准。现行标准为:80至89周岁高龄津贴每人每月120元;90至99周岁高龄津贴为每人每月255元;100周岁以上高龄津贴为每人每月630元。2025年前4个月,全县发放年度高龄津贴总计2584.38万元,44088名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
在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自2024年7月1日起,该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1390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12516元);照料护理标准不变,其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2360元、7416元、989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8652元、4944元、742元。今年1至4月份,全县累计保障特困人员25138人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资金3087.17万元。
全县已建成121个老年食堂
在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方面,2022以来,全县已建成121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其中,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36个,农村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85个,全县共有20047名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到老年助餐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在适老化改造方面,根据《合肥市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肥东县需完成179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1867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在创新养老服务方面,肥东县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辖区内的社工志愿者、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幼专干等力量,以“邻里互助+养老”“网格+养老”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农村养老多样化需求。肥东县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已建设完成,共有175272名60周岁及以上老人完成建档。各社区依托县级智慧化养老平台,建立辖区服务对象基础信息台账并适时更新。该县还注重养老政策宣传,通过报纸电视、政府网站、微信公号等媒体,或发放政策告知单和宣传手册,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宣传,让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