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光市明东街道整合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创新传承机制,在文化下乡和文化传承工作中持续发力,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为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活化庙会载体,打造民间文化“活舞台”。该街道充分利用“朱元璋出生地”和抹山传说,挖掘“明”文化资源,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传统庙会为契机,深度探索庙会文化内涵,将非遗项目与民俗活动有机融合。在庙会现场设置非遗展示专区,组织多名民间艺人现场展演剪纸、泥人、糖画等传统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学、“面对面”讲解,吸引百余名群众参与制作,让古老技艺从“橱窗展示”变为“亲身实践”。同时,创新庙会形式,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活动,举办“非遗+打卡”文化市集,举办汉服秀、舞龙、旱船、特色美食品鉴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消费接轨。
深化文化下乡,搭建文化惠民“连心桥”。该街道构建常态化送戏下乡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举办“田野电影院”送戏下乡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500余人次,将经典传统戏、现代原创剧等打破舞台限制,将演出场地延伸至田间地头、文化广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注重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举办“村晚”和广场舞比赛,在文化惠民表演过程中开展“传帮带”活动,邀请市文化馆专业演员对乡村文艺爱好者进行指导,组建乡村文艺爱好者队伍,激发基层文化自我发展活力。
强化文明实践,培育文化传承“新力量”。该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构建“实践育人+文化传承”模式,开设非遗传承趣味课堂,开展剪纸、画脸谱、写春联等文化趣味活动30余场次,向500余名青少年、妇女、留守老人普及非遗知识。同时,将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与“A级信用户”“明光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相结合,挖掘表彰在优秀文化传承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参与传承、个个保护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利用文明实践所(站)平台,持续推出“古诗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六点半”等特色系列活动,扩大民间优秀文化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郑一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