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魅力乡镇要闻
吴子郭:山乡“最后一个铁匠铺”的坚守者
来源:通讯员 王祖清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2025-05-19 11:58:27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张文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清晨,皖南郎溪县姚村镇的一个小山村,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醒来。5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这家铁匠铺,一探传统打铁工艺的奥妙与艰辛。

铁匠铺位于夏桥村瓦沟组村头,是姚村镇现存唯一的一家打铁小作坊。作坊主就是瓦沟组村民,名叫吴子郭,1962年出生。铺子的工作间简陋、陈旧,满目的沧桑感。砖砌的老式炉子,炉火呼呼,系着围裙的吴师傅拨弄着炉膛里的煤火,让一个铁块加热,慢慢烧至通红,然后用铁钳钳出,搁在炉前的铁墩上锻打,叮当作响,火星四溅……然后再送回炉子,延续下一轮的燃烧和锻打。

“这是隔壁村一个老乡定做的斧头,要小半天时间才能打成功,手序多,光是烧红、锻打就要五六遍。这是砍毛竹的斧头,钢火要过关,加钢的环节要用力度更大的空气锤来打,成型了还要打磨、开刃,最后淬火。淬火也很关键,把握火候,要恰到好处。”等待铁块烧红的间隙,吴师傅向记者介绍一把斧头“诞生”的流程。

吴师傅说,吴家的打铁手艺,是家族世传,到他已经是第五代“铁匠”了。他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吴孔昆学打铁,学成后经营铁匠铺,坚守此项老手艺至今,46年了,“没有带徒弟,一直是老婆‘帮锤’。”

说话间,忙完家务的爱人走进铺子,在斧头成型的最后两次锻打中,她操起一柄大铁锤,十分默契地随吴师傅的小锤节点,一锤一锤砸向烧红的铁块,点位准,力道足,“叮叮——当”的脆响,节奏感很强。

吴师傅的爱人叫石玉兰,娘家在夏桥村塘家冲组,她比吴师傅小两岁;嫁到吴家,石玉兰学会了打铁“帮锤”,夫唱妇随,勤劳的两口子共同撑起了维持生计的铁匠铺。

俗话说,世上只有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石玉兰的脚背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学“帮锤”留下的火星烙疤。“有时候,手板心开裂了出血,没办法,不能戴手套,戴手套锤子拿不稳。”吴师傅伸展老茧和裂纹密布的右手掌给记者看。看来,打铁手艺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没有“千锤百炼”的吃苦精神,是做不了的。

吴师傅有一个儿子,常年在上海做服装生意。他和老伴就留守家中,守着铁匠铺讨生活。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传统铁制农具逐渐减少,原先的犁、耙、耖都不用了。“这些年,主要是加工菜刀,地里用的镰刀、锄头、钉耙,还有山上用的柴刀和斧头等,全新锻造费力些,一天只能打两三件,以旧翻新的省点事,一天能打五六件,一个礼拜开炉四五天,一天挣个一两百块钱,保住家庭开销。”吴师傅介绍,每年生产大大小小的铁器具约1300件,主要销往宣州、郎溪、广德、宁国等周边农村。

铁匠铺的生意,多亏了乡亲们的照顾。对产品质量和服务,也格外用心,刀斧、锄头如出现卷口或崩豁的,一律包退换,或回炉重打。吴师傅说,远一点的,积攒几单后,他就开电瓶车送货上门,顺便带一些成品,沿途叫卖。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传统老手艺渐行渐远,铁匠铺何去何从?对此,吴师傅并不担忧:“只要乡亲们有需求,只要身体还行,炉火就不息,永远搞下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