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何以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磨盘山遗址与良渚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5月14 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实验学校(釜山路校区)展开。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指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希望工程办公室、安徽商报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将神秘的考古世界带到青少年身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历史、传承文明的大门。
探寻历史: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活动在一段震撼人心的专题宣传片中拉开帷幕。屏幕上,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那繁复而精妙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审美;寿春城遗址的古城墙遗迹,斑驳的砖石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勾勒出古代城市的繁华盛景;引江济淮工程中的文物抢救现场,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清理、记录,展现出对历史遗存的敬畏与守护。这些画面生动地呈现了安徽作为“考古大省”的深厚文化底蕴,也瞬间点燃了在场师生对考古探索的热情。
磨盘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当涂县实验学校校长吴芳龄在致辞中满怀期待地表示:“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少先队员们将在活动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考古工作者‘手铲释天书’的执着精神。在专家的引领下,他们将穿越时空隧道,探寻那些隐藏在遗址背后的文明密码。希望新时代少年能以考古人的匠心为榜样,培养探索未知的勇气、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在文化传承中筑牢自信,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学术价值:破解良渚文明的“关键拼图”
活动的重头戏,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东升带来的精彩讲座——《202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赵东升从考古的定义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解释 “什么是考古”,让大家明白考古并非简单的 “挖宝”,而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接着,他详细介绍了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评选,让同学们了解到能入选其中的遗址,都是对研究人类历史有着重大意义的瑰宝。
随后,赵东升将重点聚焦在郎溪磨盘山遗址。2023年,这座遗址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就像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磨盘山遗址出土玉器
磨盘山遗址位于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坐落在皖南最大湖泊南漪湖东岸,北依郎川河,连通长江与环太湖水系。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节点,既是马家浜、崧泽、良渚等环太湖文化的西延前沿,也是中原文明南下渗透的通道。自20世纪70年代因水利工程被发现后,历经三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1640平方米,确认其为长江下游罕见的延续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互动积极的活动现场
磨盘山遗址的年代跨度极为久远,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堪称长江下游文明演进的关键见证。在这片土地上,考古工作者们有着诸多重大发现。大量造型独特的陶器出土,有的陶器上刻有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或许是远古时期的文字雏形,为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还有制作精良的石器,从这些石器的形制和打磨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生活方式。
认真聆听
磨盘山遗址填补了凌家滩文化向良渚文明过渡的空白。其出土的蛇纹石玉璜与凌家滩遗存高度一致,而良渚早期玉器工艺又承袭自凌家滩,证实皖东南地区是两大玉文明交融的“廊道”。赵东升比喻:“若凌家滩是文明火种,磨盘山便是星火燎原的驿站,最终点燃了良渚古国的辉煌。”在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长江流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又能找到一些北方文化的影子,这表明在远古时期,不同地域之间就已经有了频繁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赵教授通过一张张精美的考古图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领略安徽历史的辉煌,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互动实践:考古知识点燃少年探索热情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积极回答关于考古知识的问题。“多少年前狗就是人类的朋友?”“磨盘山遗址何以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面对这些问题,同学们自信满满地给出答案。答对问题的同学获得了活动主办方定制的精美礼品,这些礼品不仅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的奖励,更激发了大家对考古文化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收到精美的礼物
当涂县实验学校(釜山路校区)德育处副主任吴静表示:“此次考古进校园活动意义非凡,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接近考古、了解考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602班学生庾新玥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前觉得考古工作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听了今天的讲座,发现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立马觉得我们与历史有了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考古专家用手上小刷子轻轻扫去泥土,连陶片上的指纹都仔细保护好,他们真的像‘历史侦探’,太了不起了!”601班学生唐一凡说:“通过这次公益活动,让我更加了解考古的意义,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希望以后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有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
面对火爆的活动现场,赵东升分享道:“作为一名深耕高校教育领域、长期为大学生授课的教师,今天走进校园为小朋友们讲解考古知识,着实让我惊喜。孩子们不仅知识储备丰富,对考古领域展现出的浓厚兴趣更令人赞叹。通过‘考古进校园’这类创新实践,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将考古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仅是普及考古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收获满满的同学和赵教授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全程直播,吸引了超15 万人次在线观看,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据悉,主办方后续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考古进校园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考古知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数千年文明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王素英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杨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