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阜阳市颍泉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喜报频传:多个单位和多名个人获评省、市关心下一代“十佳先进集体”“十佳五老”等荣誉称号;区关工委被《中国火炬》杂志评为2024年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第四届“阅读伴随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中,三里小学、阜阳二中选手分别荣获演讲、征文一等奖……
近年来,颍泉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起“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育人新机制,关心下一代工作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
构建“三级联动”关爱网络。颍泉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关工委牵头、部门联动”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机制,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颍泉各地着力打造“15分钟关爱服务圈”。在闻集镇,退休老教师张华明牵头成立的“周末课堂”已坚持开展活动8年,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志愿服务。在行流镇,“红色宣讲团”经常走进校园,用本土红色故事滋养青少年心灵。
目前,全区124个村(居)大都成立了“五老调事室”,370多名“五老”人员常年深入村(居)、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等各类活动。其中,宁老庄镇“五老”宣讲员余建成已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24场。
在“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方针指导下,区关工委工作人员以满腔热情,用高尚人格影响青少年,用丰富经验培育青少年,用无私奉献关爱青少年,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组织建到哪里,关爱就跟到哪里,用心用情书写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温暖答卷。”区关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打造“成长守护”特色品牌。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颍泉区实施“靶向服务”,着力打造“护苗”“筑梦”“启航”三大行动特色品牌。
颍泉区秉承“科技成就人生、科技筑梦未来”的理念,打造“科技+文化”双翼驱动模式,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阜阳剪纸、颍泉面塑等技艺,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闻集镇葛桥村双阳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关爱青少年活动。
行流镇关工委开展创“五零”(零犯罪、零吸毒、零侵害、零失学、零网瘾)关爱活动。近10年来,在行流镇关工委的支持下,该镇爱心助学联合会42名成员累计捐款163万余元,资助困难学生380人次,帮助152名同学圆了大学梦。
目前,颍泉区万朗教育公益基金会、行流镇“五零”关爱、宁老庄镇“五星照乡村”、中市街道“三家”教育、闻集镇银龄智讲团、姜大姐心灵驿站、来振先雷锋精神宣传工作室等,已成为颍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特色品牌。
描绘“共育共赢”新图景。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颍泉区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区关工委联合区教育局、区文旅体局、团区委,积极开展“阅读伴随我成长”征文演讲活动、“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等。区、镇(街道)、学校关工委联合组织12所中小学校师生走进市博物馆,开展“传承家乡优秀文化、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
区妇联推出“智慧家长课堂”,线上线下培训家庭教育骨干300余人。团区委发起“青春合伙人”计划,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爱心企业设立“成长基金”,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百万元。宁老庄镇关工委联合当地农业合作社打造“田间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农耕文化。举办“小手拉大手”家庭亲子活动,吸引全区5000多个家庭参与。
中市街道关工委紧扣为时代育新人主题,深入开展“五老互助推家风、党员互助树家风、邻里互动比家风、校园创建亮家风”活动,几年来共征集优秀家风、家训文章380多篇,419人(家庭)分别被授予“美德少年”“美德家长”“美德家庭”“优秀‘五老’”称号。
从机制创新到品牌打造,从精准帮扶到社会共育,颍泉区用责任与情怀为青少年编织出一张“成长守护网”,让每一朵“花儿”都能在阳光下绽放。(余波 陈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