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叶集区
叶集区手工制作瓜片传承人退役军人葛言成:坚守初心传承非遗 扎根乡村逐梦前行
来源:解淑雅 2025-05-26 11:01:49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喻寒松

“只要活着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六安市叶集区退役军人葛言成挂在嘴边的话。

2004年退役后,葛言成选择当一名“守乡人”。

“把手工制茶技艺传承好、发扬好”是他坚守的信念,这一坚守就是21年,二十多年里他反复琢磨茶叶种植、制茶工序,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曾经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质疑过自己的坚守是否有价值,但“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坚强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前行,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又勇敢的站起来继续前行,军人不怕吃苦与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他已精通六安瓜片的手工制作手艺,并且拥有自己的茶山茶厂,制作的瓜片颇受欢迎,销路不错,企业经营的红红火火,目前他正在申报叶集区非遗传承人。

脱下军装归乡野,扎根土地谋新篇

2009年冬季,葛言成从苏州高新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辞职,放弃舒适高薪的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姚李镇下骆山村(现为漫山红村),开启“守乡人”之路。他是从下骆山走出去的本土娃,了解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他决定用好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山山水水,让心中“有机农业”的种子在下骆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说干就干,他带着心中的种子一头扎进农业创业的浪潮,带头发展茶园,把当初仅有的几亩茶地发展成了数几千亩茶园,村里98%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种茶。

这其中的经历与泪水只有他最清楚,但军人出身的他有的就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韧劲。“当初回乡创业的目的就是给村里带来益处,我曾经是五十四军猛虎师的军人,部队教育我:军人能吃苦是最基本的功夫,不能吃苦就不能打胜仗。现在我是村里人的希望,他们信任我、支持我,跟着我种植茶叶,我就要带着他们追逐并实现致富梦!”

非遗技艺薪火传,八道工序铸匠心

说起茶园的坚守,不得不提他传承的非遗技艺——六安瓜片制作。葛言成手工制作瓜片技艺传承其岳父窦氏,窦家祖辈生活在有“六安瓜片第一村”之称的金寨沙家湾村,他们世代传承瓜片制作技艺。相对制茶技艺的传承,茶园的管理更难,茶树每年都要修剪两次,春后和秋后,在最炎热的夏天要除草,特别是草和荆棘最茂盛的时候,更要挖耕除草。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能理解“吃苦耐劳”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十几年来,葛言成不知道手指扎了多少根刺,汗水湿透了多少件衣服,草帽戴破了多少顶,不论再困难再辛苦,他都没有知难而退,每次都是迎难而上。

六安瓜片的制作,从鲜叶到成茶,需历经九道核心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传统智慧。采摘鲜叶时需根据时节把控鲜叶老嫩。头锅杀青两口炒锅同时作业,头锅温度控制在240-400℃,双手在滚烫的锅中翻炒数百次,瞬间灭活酶活性,锁住茶香。二锅定型需要锅温降至200-350℃,继续翻炒定型,让茶叶初步成形。拉毛火是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梨木柴与炭火慢烘,期间需要定时翻篮,确保受热均匀。人工筛选。烘干后的茶叶需手工分拣,剔除杂质与不合格叶片。人工筛选后还需要挑黄瓢叶,进一步筛选出颜色泛黄的叶片,保证茶叶色泽统一。拉小火。茶叶筛选好后需要第二次烘焙,炭火温度与时间根据茶叶状态调整。回皮静置。二次烘焙后需要用干净布料与薄膜将茶叶平铺地面,回皮24-72小时,让水分均匀分布,提升口感。拉大火:最关键的“大火提香”环节,用炭火烘茶篮,底部温度达350℃左右,每3秒钟翻一次篮,持续70分钟,翻篮次数约130次。这一步是手工制作瓜片最后一步也是最为重要一步,过程全凭手感与经验,几秒之差就能决定茶叶的成败。

致富不忘来时路,带领村民奔小康

作为退役军人,部队教会葛言成“能吃苦、敢担当”精神,也让他养成了“不虚假、不做假”的耿直性格。2022年,他被村民推选为小店村民组组长,上任后便自筹资金为村里安装了55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村民夜晚出行不便的问题。面对组里的历史遗留问题,他始终秉持“为大家谋利,不为个人谋私”的原则,尽力协调解决。创业路是条不易路,农业创业更是不易。干农业投入大、回报慢,有机种植要求更高、成本更大,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的种子已经种下正在发芽,“此时放弃不是军人作风,我要让下骆山的茶叶走出大山,把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带领乡亲们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奔小康!”葛言成对妻子说道。

如今下骆山已成为金寨与裕安区茶叶贸易的重要源头。每年清明前后下骆山最为繁忙,漫山遍野都是采茶人,村里的老人们每年采茶都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为了壮大茶厂规模,扩大销路,更好地将下骆山的茶叶推广销售出去,增加茶农收入,今年选择和叶集区本土农业龙头企业鼎傲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将产品推出叶集,销售至全国各地。他用执着的信念守候着脚下的土地,拼搏奋斗、阔步前行,彰显着一名创业退役军人的优秀品质。(解淑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