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老城的街巷中,朝阳路如同一条 “毛细血管”,西起合作化南路,东至肥西路,650 米的单行道串联着多个居民区。但自 2025 年初以来,这条 “毛细血管” 却因违规停车导致道路堵塞,人行道被占、机动车道混行,让附近居民每天出门都像在 “闯关”。如今,随着社区治理 “组合拳” 的精准出击,这条 “堵心路” 正蜕变为 “畅行路”。
“以前开车回家像开‘碰碰车’,现在终于能顺畅拐进小区了!” 住在朝阳路五里华庭的王女士感慨。变化始于社区党委搭起的 “周末议事厅”,让居民从 “被动等待” 变为 “主动发声”。红色小管家敲门问需、网格员扫楼收集、议事厅当面唠嗑,朝阳支路的停车乱象很快浮出水面:高峰期路宽仅剩 3 米,机动车和电动车无法错车行驶,甚至有老人因避让车辆险些摔倒。
网格长带着网格员、物业、协理员围坐议事厅。最终协商先由网格员巡查劝离,再用宣传标语 “刷屏” 提醒。首批治理举措让路面 “清爽” 了几分,但零星的 “回潮” 现象,又让社区党委意识到:根治顽疾,还得再下功夫。
针对朝阳支路的问题,社区将收集到的意见重新汇总,邀请街道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居民代表、退休党员代表等多方参与协商。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部门的政策解读,社区党委提出 “疏导结合” 的治理思路,首先社区组织网格员、红色小管家、退休老党员组成劝导队伍,在道路两侧开展文明停车宣传,通过讲解规范停车的重要性、发放告知单等方式,引导车主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同时,加强与交警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联合整治机制,及时反馈道路动态,共同优化交通管理方案,对违规停放影响通行的车辆依法进行处置。引导措施方面,社区积极整合周边停车资源,联合小区物业宣传规范停车理念,引导车主前往地下停车库停放车辆。与沿街商户协商推行停车位共享、错峰停车模式,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通行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沿街空间,缓解停车压力。
从 “乱成一锅粥” 到 “拧成一股绳”,朝阳支路的蜕变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随着 “疏堵结合” 的治理逻辑渗透进更多街巷,老城的烟火气里,正升腾起越来越多的文明新风。(成雅婷 刘亚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