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世界的“和县人”头盖骨
60多年前的一个“意外”
让“和县人”头盖骨重见天日
“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什么?”5月27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博士董哲在合肥市颐和中学活动现场向同学们提问。台下有的同学小声说出了“头盖骨”三个字。“对了,这是一块古人类的头盖骨,有人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又是从哪里来的?”面对更深度的问题,同学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董哲博士精彩讲述
“这是来自和县猿人考古现场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董哲博士随后讲解,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陶店村汪家山北坡,有个叫“龙潭洞”的地方,1963年冬的一天,当时的和县陶店公社在此兴修水渠,爆破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洞穴。几个胆大而充满好奇心的村民钻了进去,发现很多动物化石,其中有人认为这些动物化石就是中药铺中的一味中药“龙骨”,龙潭洞发现“龙骨”的消息随之不胫而走,导致很多人都来盗挖“龙骨”。直到当地一家三口趁夜色进入洞穴盗掘引发塌方,夫妻不幸殒命后,周边村民才停止了进入洞穴寻找“龙骨”的活动,也因此很多珍贵的化石得以保存下来。
同学们认真聆听
1980年1月,由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黄万波带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安徽省博物馆、和县文化馆联合对龙潭洞进行考古发掘。当年7月,和县水利局秦万钜在龙潭洞发掘过的堆积中首次收集到一枚古人类牙齿,提示该遗址存在古人类遗存。当年10月~11月,联合考古队对龙潭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10月19日,首次在探方中发掘出古人类牙齿1枚,其后又连续出土古人类牙齿3枚,并发现古人类下颌骨化石1件。特别是1980年11月4日16:35,在考古现场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是龙潭洞遗址发掘中最为重大的发现。“这也是长江中下游首次发掘发现的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该头盖骨的发现,可谓震惊了世界。”董哲博士说,这一发现为下一步古人类考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和县小伙”已经41.2万年
安徽也曾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根据ESR铀系法测年,和县猿人生存活动的年代约为距今41.2万年。”“哇,41.2万年,那么久远啊。”现场同学们对古人类源起的久远年代惊叹不已。
肿骨大角鹿
据记载,1981年春,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国际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已年近80岁高龄,仍亲赴遗址考察指导发掘工作,高度赞誉和县猿人头盖骨为“科学上的珍贵”。1981年5月~6月,联合考古队对和县猿人遗址开展第三次考古发掘,获得7件古人类化石,并发现动物化石上千件,代表性的有葛氏斑鹿、肿骨大角鹿、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这些动物都已灭绝。
“巴氏大熊猫好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不一样。”现场有同学提出疑问。“是的,大家现在看到的大熊猫是吃竹子的,但巴氏大熊猫那时候是食肉动物,而且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要大。”董哲博士及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巴氏大熊猫
这枚珍贵无比的头盖骨是谁的?
“经考古研究,和县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代表了一个年龄20岁的青年个体。”董哲博士介绍,“从现在的人类寿命来看,可以叫他‘和县小伙’,但在那个时候,他可能已经是个‘中年人’了。”他解释,在距今40多万年的时候,古人类生产力低下,还面临着猛兽的威胁,加上食物获取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经常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古人的寿命比现代短很多。
江淮大地古人类遗迹众多
安徽曾是古人类的“伊甸园”
“今年,我们将开启对龙潭洞遗址的又一次集中考古发掘,希望能有新的发现。”董哲博士介绍。
除了和县猿人,江淮地区还有其他古人类遗迹么?
“当然有。”董哲博士在讲解完和县猿人后,又拓展讲解了江淮大地上目前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情况。
例如:巢湖银山智人遗址,发现早期智人枕骨、上颌骨化石,距今约16~20万年;巢湖柳家2号遗址,发现1100余件石制品,古人类分别于距今3~7万年和7~16万年在遗址活动;合肥市蜀山区庙东郢东南遗址,出土石制品3600余件,古人类于距今6~7万年在遗址活动;东至华龙洞,距今约30万年……
为精彩回答问题的同学点赞
“为什么和县猿人头盖骨发掘时间具体到分钟?”“为什么遗迹现场会发现那么多动物化石?”……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像一个个小问号,提出不少问题,董哲博士都给予一一解答。同时,根据现场讲座讲解的提问抢答中,很多细心记录听讲的同学,回答准确,获得了现场颁发的考古盲盒、笔记本等小礼物。“听了董博士的讲解,特别是听到距今41.2万年的时候,非常震撼,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深远悠久,有机会我一定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遗址现场参观学习。”合肥市颐和中学七(3)班学生张可表示。“今天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安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背后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日后有机会,我也想到考古发掘现场做一名志愿者,为考古工作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合肥市颐和中学七(5)班学生楚梓涵说。
收获满满的同学和董哲博士合影
“今天的活动,对同学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明互鉴与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希望有机会带领同学们更多地接触和学习考古知识。”合肥市颐和中学副校长郭正根表示。
“今天是我第四次参加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每次活动,我都通过自己所学以及自己参与的考古发掘,向同学们传播考古知识,介绍安徽考古取得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为弘扬安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贡献基层考古人的一份力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考古,走进考古。”董哲博士表示。(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 王素英 周梅 李飞鹏 武鹏 任逸玮 杨雪娇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