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蚌山区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围绕前端排查、多元调解、依法处置、资源整合四大核心环节,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蚌山模式”,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聚焦源头防控,筑牢矛盾纠纷“过滤网”
以“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为目标,构建“全覆盖、动态化、精准化”的前端排查机制。依托乡街、村居网格化管理体系,针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产物业、劳动社保等矛盾高发领域,开展“地毯式”常态化排查,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管理台账。同时,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通过定期走访、心理疏导、帮扶救助等措施,织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风险防控网络。在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实行“日排查、日研判、日报告”制度,同步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确保矛盾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强化多元联动,打造纠纷化解“终点站”
构建“三级联调+八专委协同”的立体化调解体系。纵向建立村(居)、乡街(社区中心)、区三级综治中心联动机制,根据矛盾复杂程度分级响应,简单纠纷由村(居)调解室现场化解,复杂问题通过乡街综治中心协调处理,重大疑难案件由区级综治中心统筹多部门攻坚,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分层化解格局。横向设立劳动争议、消费维权、校园安全等8个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融合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等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分类受理、归口调处”。同时,吸纳区法学会18名首席法律专家和34名法律专家常态化入驻区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调解指导等服务。
坚持法治引领,绘制依法处置“路线图”
建立“调解优先、司法兜底”的全流程处置机制,制定矛盾纠纷化解“五步法”:优先引导当事人自愿和解,和解不成转入人民调解或行政调解,仍未化解的通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途径处理,最终通过司法诉讼实现定分止争。配套出台“四个当天”(当天受理、办理、交办、回访)、督查考核等12项工作制度,确保矛盾纠纷从受理到结案全流程规范运行。依托政法网军开展线上普法宣传和舆情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显著提升。
深化资源整合,建设基层治理“综合体”
按照“六中心合一”目标,推动司法、人社、住建、卫健等22个部门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入驻区综治中心,整合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8项职能,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创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全程跟踪督办”运行模式,群众只需“进一扇门、找一个窗”,即可享受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司法确认等全链条服务。同时,运用矛盾纠纷调解信息系统,打通与法院、信访、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案件线上分流、智能预警、进度查询,案件平均办结周期大大缩短,群众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2024年以来,全区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超1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120件,化解率99.37%,促进信访总量、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同比下降56.54%、24.21%、22.9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及综治中心知晓率稳居全市前列。2025年5月,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蚌埠召开,蚌山区被列为观摩点,成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板。下一步,蚌山区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智能化建设,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蚌山、法治蚌山贡献力量。(苏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