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夏雨初霁,万物澄明。位于全椒碧云湖附近的雅琦营地,百亩湖面如镜,倒映着接天莲叶与初绽新荷,曲径木桥蜿蜒其间,雨后草木清香沁人心脾。在这片充满野趣与诗意的天地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正徐徐展开。“全图书评·儒林悦读会”的成员们,循着文学经典的脉络,如约而至,共同开启“寻踪画里王冕 共沐湖山清风——《儒林外史》沉浸阅读雅琦营地行”主题活动。这不仅是一场阅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
本次活动是继2024年“还原读本走进作者”沉浸阅读后,全椒县图书馆深耕地方文化、活化文学经典的又一力作。聚焦《儒林外史》开篇灵魂人物——王冕,活动旨在通过模拟其观荷、画荷等经典场景,将纸墨间的文人风骨与淡泊心境,转化为可感、可触、可践行的生活美学,让三百年前王冕的清风雅韵,拂过今日全椒的山川湖泽,浸润当代人的精神家园,构筑一方澄澈心灵的“清凉地”。
沉浸经典:湖山为卷,诵读为引
活动伊始,朗朗书声便与荷风共鸣。悦读会成员们齐声诵读《儒林外史》开篇词《蝶恋花·人生南北多歧路》,雄浑而略带苍凉的词句回荡在山水之间,瞬间将众人带入那个功名浮沉、世态炎凉的儒林世界。这不仅是对文本的致敬,更是对活动主题的深情定调。
深度解读:溯本清源,钩沉致远
随后的分享环节,深度与广度兼具,紧扣“王冕”与“儒林精神”核心:
吕春海: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儒林外史》创作背景,剖析吴敬梓家族兴衰史与其创作动机的深刻关联,揭示文本背后作者的血泪与理想。
王东:聚焦成书历史背景,精辟阐释王冕作为全书“理想人格化身”的象征意义——其淡泊名利、亲近自然、坚守本真的形象,正是吴敬梓批判现实、寄托理想的灯塔。
何章平:深情朗读第一回原文选段,并着重解读“七泖湖畔”自然环境对少年王冕纯净人格与艺术天赋的塑造力量,强调自然与人文环境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引发在场者对全椒本土山水人文价值的再思考。
许苗苗:将目光投向结局,解读“第五十五回”四大奇人的故事,剖析吴敬梓在全书收束处构建的理想社会蓝图——尊重个性、自食其力、超脱功利的市井真儒境界,为理解儒林精神的终极指向提供了关键视角。
高兴业、徐邦元、张树玲等:则从《儒林外史》中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切入,探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丰富了文本的审美与思想层次。
何其兵: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全椒人,激情洋溢地分享了《儒林外史》中映射出的全椒本土独特人文风貌与秀美自然景观,拉近了经典名著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距离,激发了在场者作为吴敬梓同乡的文化自豪感与守护责任。
情境再现:心摹手追,致敬风骨
活动的点睛之笔,在于“模仿王冕看荷画荷”环节。参与者们静立湖畔,凝望雨洗青荷,或执笔写生,或用心体悟,尝试跨越时空,触摸那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隐逸画家之心境。此环节生动实践了“愿持荷风涤心志,不教尘嚣染素襟——致敬吴敬梓,守护真儒魂!”的活动宣言,将抽象的儒林风骨具象化于当下的体验与感悟之中。
传承共识:立足乡土,继往开来
活动尾声,气氛达到高潮。全体参与者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与对家乡的深情,达成强烈共识:作为吴敬梓的乡梓后人,传承与弘扬儒林精神责无旁贷! 大家纷纷表示,将饱含深情,深入挖掘《儒林外史》及吴敬梓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关怀世道人心等宝贵精神内核。并积极探讨了富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如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开展系列讲座、策划主题研学路线、创作相关文艺作品等,力求让儒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何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