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我们来看看您,最近身体还好吗?……”6月12日,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南仓村的民政专干张延标带着合肥经开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评估工作人员,敲开了88岁“五保”老人姚老家的门。这场“敲门行动”,是为全村高龄、行动不便的“五保”老人提供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服务。
“‘五保’老人大多行动不便,有的连村口都很少去,我们不上门,服务就落不到实处。”张延标说道,此次评估覆盖全村所有“五保”老人,工作人员带着“饮食能否自主完成”“如厕是否需要协助”“行走需借助什么工具”等10余项具体问题,逐户上门与老人面对面交流、观察日常生活动作,同时向监护人了解照护难点,确保评估结果“沾着泥土、带着温度”。
在姚老家中,评估工作人员与老人拉家常:“您早上几点起床?自己能穿衣服不?”老人笑着比划:“穿衬衫得让侄子搭把手,吃饭、上厕所倒还利索。”专员在评估表上详细记录:“穿衣需部分协助,如厕自主,行走需拐杖——初步判定为‘中度失能’。”类似的场景,已在南仓村23户“五保”老人家中重复了数十次。“有的老人听力不好,我们就大点声、多问几遍;有的独居,我们就喊上邻居一起,确保评估真实。”张延标说。
上门评估不仅是“打分”,更架起了服务与需求的“桥梁”。村党总支书记介绍,评估结果将直接对应监护人的护理费标准,钱发到监护人手里,更实在——他们最清楚老人缺啥,补贴也能花在刀刃上。
“失能等级每年根据状况能重新评估调整,就很人性化。”姚老的侄子、监护人感慨,截至目前,南仓23名“五保”老人的评估已全部完成,新评估后的护理费用调整即将公布。
从“等老人来找”到“主动敲门去”,南仓村用“上门服务”把政策落进了老人的炕头、灶前。“‘五保’老人的事拖不得、等不起,多敲一次门,就能多懂一份需求,多暖一颗心。”村党总支书记说,下一步村里将持续定期上门“复诊”工作,让服务始终与老人的需求“同频共振”。(李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