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冬,笔者与滁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新四军后代刘扬生前往天长市铜城镇安徽库科公司,寻访王庆祥烈士后代。其间,该公司财务总监李士俊来到会议室,深情地告知我们:他的大姨李桂英同样是一位革命烈士。李桂英1944年参加新四军二师,1946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他还带来了一张珍贵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一家民营企业竟有两位革命烈士后代,令我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追思英烈,铭记光辉岁月,我们特地寻访了李桂英烈士的外甥李士俊同志,追忆这位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
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地跨苏皖两省江淮地区。铜城镇这片红色热土,曾是新四军二师、抗大八分校、九分校所在地,刘少奇、陈毅、罗炳辉、张劲夫、方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
李桂英烈士1927年出生于铜城镇东风街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李昌帮早年惨遭国民党兵杀害,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李朱氏替人做针线活、洗衣艰难度日,租房栖身,生活极度困顿。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好心人建议李母将年仅一岁的小女儿李桂云送人以减轻负担。得知消息的李桂英坚决反对,毅然表示自己外出做工养家。1944年,新四军二师供给部在铜城动员青年参军,李桂英主动报名,成为该部“飞马”卷烟厂的一名战士。
“飞马”卷烟厂诞生于新四军供给异常困难的抗战岁月。为解决部队经费及战士用烟问题,罗炳辉师长提议自办烟厂,得到副军长张云逸支持,批下42元淮南币作为启动资金。陈毅军长闻讯后,也慷慨捐出两个月薪水。在二师兼淮南军区供给部部长胡亮的组织下,新四军第一个卷烟厂诞生。罗炳辉请陈毅为香烟命名,陈毅军长拍板定名“飞马”,寓意革命如骏马奔腾。
“飞马”牌香烟不仅缓解了新四军的经费困难,换回了急需的军需物资,还远销敌占区,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情报,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发展。抗战胜利后,烟厂随军北移山东,新中国成立后转至上海生产。从最初的42元建厂到享誉大江南北,“飞马”烟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新四军战士的汗水和智慧,诉说着那段艰辛的烽火岁月。1945年6月,陈毅赴延安杨家岭参加党的七届一中全会,特地带去两条“飞马”烟赠予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大加赞赏说:这是新四军自己的烟。
1946年8月,李桂英随部队北撤。宿营江苏盱眙县(现属淮安市)观音寺镇时,房东大娘与她聊天,得知她是天长铜城人后,劝她留下:“我有个小姑子嫁在铜城姓朱的人家,你别跟部队走了,过段时间我送你回家。”李桂英听后毅然决然地说:“我一定要跟着大部队走!”此后,部队在山东境内遭遇敌机轰炸,李桂英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在转战征途上,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后勤部排长。
1985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李桂英烈士亲属补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原“烈属证”在“文革”中遗失)。如今,李桂英烈士尚有三位健在的妹妹。得知天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她们心情激动,决定将这份珍贵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无偿捐献给天长市烈士事迹陈列馆,旨在激励后人,尤其是让青少年铭记先辈不朽精神,见证难忘烽火岁月,不忘历史,缅怀先烈,告慰英灵。(袁智翔 刘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