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长丰县义井镇向东村的茂密林间,几位村干部正仔细观察着林下的中草药长势。“这片碧根果林间距宽敞,湿度合适,非常适合套种中草药。”企业技术指导员一边检测记录一边向围拢的村委委员们讲解道。而在村内另一侧的耕地上,刚刚完成上一轮收获的百亩平坦沃土等待着新的“订单”。村部会议室的白板上,“林下经济+订单农业+庭院经济”的规划图已然清晰——一张以村集体经济为主轴、串联村民富裕的振兴蓝图正徐徐展开。
曾经的向东村有一千多亩的杨树林,郁郁葱葱却“只长叶子不长票子”。如何让这片宝贵的林地成为村民共富的“绿色银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把目光精准投向了“林下经济”。经过市场调研与技术论证,村里制定了详细方案:针对千余亩过熟杨树林(经济效益低、生态效益弱,且春季飞絮扰民问题突出),在争取到林业部门批准后,村集体自筹资金分批改造。出售原有林木(收益归群众)后,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收回成本,首批200亩已改造为碧根果林。村集体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流转林地、对接企业、引进技术,将林下土地用于中草药种植。
为改变村内大户零散种植的现状,消除村民“种出来卖不掉”的焦虑,向东村同步推进“订单农业”模式。经多方对接,村集体合作社成功与荃银高科公司签订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的合同,通过试验田方式引进高品质高收益粮食品种,引导本村种植大户统一种植优质水稻品种,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化经营,为后续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奠定基础。“公司下订单、合作社组织生产、大户按标准种植”的产业链条已基本成形。
在激活林地与耕地的同时,向东村将发展的触角敏锐地延伸至村民的“庭院空间”。针对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村“两委”提出“庭院经济特色化”方案:为村民免费配发碧根果、中草药等高附加值苗木或种子,统一提供技术培训,鼓励大家利用闲置空间种植经济作物。“家庭车间”式的经营既利用了碎片空间,也为村民开辟了一条低门槛的增收途径。同时助力改善村容村貌和干群关系,打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
驻村第一书记谢道权强调,三大模式并非独立运行,而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林下经济的稳定产出可反哺集体,订单农业通过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庭院经济则让增收全面开花。”在政策东风的强劲驱动下,向东村积蓄起发展的新动能,一场围绕庭院林田的资源聚合正在发生,村民致富与集体增收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坚实。一幅由土地生“金”、院落创“富”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稳健描画。(张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