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大新镇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志愿团队携手张楼村开展“和美积分超市”调研实践
来源:叶东东 朱鑫淞 2025-07-01 14:46:33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近日,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来到太和县大新镇张楼村,开展了一场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以镜头为笔,以影像为媒,聚焦张楼村“和美积分超市”这一创新治理载体,通过政策宣讲、实地调研与宣传片拍摄,生动展现了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张楼村作为大新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先行示范村,近年来建设打造“和美积分超市”,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行为量化为信用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更构建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队抵达张楼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党委对接,深入了解积分超市的运作模式。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积分超市,记录下工作人员为村民讲解积分规则、协助兑换物品的场景。村民们在货架前挑选商品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

为更直观地呈现积分超市的治理效能,团队以乡村信用故事剧本《信用“活钱”暖人心》为蓝本,启动了宣传片拍摄工作。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化身“乡村记录者”,用镜头捕捉积分超市的日常运营。

在张楼村村委会广场,村干部手持喇叭,用方言向村民解读红黑榜排名规则、环境整治标准及信用积分细则。团队成员架起摄像机,记录下村民们围坐聆听、点头认同的画面,定格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团队深入积分超市内部,跟踪拍摄村民兑换流程。镜头中,志愿者耐心为老人讲解积分计算方式,帮助其用积分兑换了一提卫生纸;家庭妇女们用积分换取食盐、鸡精、酱油等调味品,欢呼声在货架间回荡。这些细节展现了积分制度如何将“无形信用”转化为“有形激励”。团队跟随村宣传队,记录下党员干部与志愿者手持宣传资料、走村入户的场景。他们用乡音俚语解读党建信用村政策,将“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让政策宣传真正“接地气、聚人气”。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影像创作,更是一场深刻的党建教育课。团队成员在拍摄中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是核心,张楼村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凝聚乡村治理合力。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积分制度设计、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头雁效应”,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群众路线是关键,积分超市的“积分兑换”并非简单物质激励,而是通过量化村民贡献,让其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团队在拍摄中听到村民吴彬感叹:“现在做好事能积分,村里环境好了,我们脸上也有光!”青年担当是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以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用影像语言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项目负责人高婉玉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基层治理创新,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张楼村的探索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党建引领信用体系建设,将乡村治理从“行政推动”转向“群众主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实践团队拍摄的宣传片,将成为这一模式的“可视化教材”,为更多乡村提供借鉴。

此次“三下乡”活动,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以青春之名,赴乡村之约,用镜头记录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温暖“变形记”。他们相信,当信用积分成为村民的“第二身份证”,当“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叶东东 朱鑫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