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社区的娃娃陈超,如今是界碑旁的雪松了!”近日,当社区活动室的电视屏幕亮起CCTV7军事频道时,六安市裕安区齐云社区党总支部刘小丽的感动话语以及陈超妈妈的哽咽声在人群中格外清晰。画面里,身着荒漠迷彩的陈超正站在海拔五千米的哨所前,身后是绵延陡峭的岩石、雪山与随风猎猎的国旗,黝黑的面庞上两团高原红,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
2024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陈超背着褪色的帆布包走进齐云社区民兵连。彼时他刚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涯,本想回到故乡工作,可自己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梦想一直像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当机会来临,他转身在报名表上写下姓名。从乡镇初检到六安市裕安区人武部正式体检,陈超都一直严阵以待,默默为自己加油,直到收到体检合格的通知,陈超才深深地松了口气,这是他二十年以来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役前训练的艰苦,他默默忍受,努力训练,不服输不认输,最后成功进入军营大熔炉。在选择确定分配去向时,他坚定的向教官说:“我要去边疆!我要为祖国守护边疆!”最终大家被他的精神感动,成功分配到了我国西部某边防区。在新兵连的三个月,他像沙漠里的骆驼刺般倔强生长:战术匍匐磨破肘膝就缠上纱布继续练,三公里越野吐了三次仍咬着牙冲过终点线。
分配至西陲边防团那日,陈超在运输卡车颠簸了三天两夜。当第一眼望见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哨所,他忽然想起入伍前夜,社区民兵连的连长拍着他肩膀说的那句“守边关就是守家门”。在海拔四千八百米的“云端哨卡”,零下三十度摄氏度的严寒能冻裂钢枪,陈超却把巡逻路线刻进骨血:哪段冰河要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哪处风口得用背包绳互相牵引,他与同伴们用双脚丈量出活地图。
2024年深冬的暴雪夜,陈超和班组的同伴进行夜间巡逻。积雪没膝的雪原上,他硬是凭着毅力和记忆找到被积雪覆盖的界碑,用体温焐热结冰的油漆桶,将“中国”二字重新描红。这次行动让他被破格提拔为戍边模范营的一名班长。
当年底随上级部门前来慰问的记者问起除夕夜怎么过时,他指着远处山坳里若隐若现的灯光:“看到那片光了吗?那是战友们在巡逻,大家都在,这个年就团圆了。”采访结束后,陈超打通了妈妈的微信视频,对着镜头挺直腰板,用家乡的方言大声喊了句:“妈,我在这里挺好的!”
雪山之巅的回声与家乡的方向穿越了三千里山河,在同一个瞬间震颤。陈超的父母对着手机屏幕抹着眼泪笑骂:“这小子,还是当年那个倔脾气!”而屏幕上的陈超,早已转身融入茫茫雪原,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戍边人的忠诚答卷。(余洋 朱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