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兴隆镇
妙笔绘就新图景 墙面蝶变焕新颜——安徽师范大学学子用艺术赋能旌德乡村振兴
来源:金美月 熊怡 2025-07-16 11:59:11 责编:方欢 许梦源 张文洲

头戴斗笠的老农弯腰插秧,指尖似触到清凉的田水;金黄稻穗在风中起伏,颗粒间仿佛坠着晨露的微光。这不是美术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子用10天时间,在斑驳墙面上“种”出的乡土诗行——艺术与乡土的相遇,正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墙一故事,从褪色墙皮到“立体乡愁”。初到旌德县兴隆镇大礼村,美院学子们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斑驳的墙面、单调的村巷,阳光直射下更显沉寂。“乡村的美,不该藏在褪色的墙皮后。”实践团队带队方老师说。带着“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初心,他们决定让墙面“说话”。

沿着村道漫步,如今的墙绘成了最生动的“乡土教材”:“农耕文明”主题墙绘里,水牛甩尾的弧度、稻穗饱满的颗粒感,皆源自同学们对村民日常劳作的细致观察;村口“乡村振兴”巨幅画作中,光伏板与稻田相映,新修的民宿依偎青山,既保留皖南山水的灵秀,又注入时代新韵。

“画里的老稻场,我小时候天天在那儿打滚!”村民王大爷路过时总忍不住驻足,指着画中场景给孙辈讲往事。孩子们更是把墙面当成“课外课堂”,追着画墙的学子问:“姐姐,这头牛会耕田吗?”

高温下的坚守,汗水与瓜甜的双向奔赴。七月初的皖南,阳光把墙面烤得滚烫,天气预报每天都显示34℃的高温——颜料刚涂上就卷边,画笔触到墙面能感到灼手的热度。为抢在暑期雨前完工,学子们摸索出“晨昏作战”的节奏:每天清晨五点半,带着露水开工,裤脚沾满草叶;傍晚6点再上阵,借着夕阳余晖画到星月升空,蚊虫嗡嗡声成了创作时的“背景音”。

“晚上最累的时候,被各种小虫子吵得不耐烦了,会有阿姨给我们喷花露水,止痒水,一下子就有劲了!”学生小月记得,有天她中暑头晕,刚扶着墙蹲下,村民就端来晾好的绿豆汤,硬塞来藿香正气水,还搬来自家的竹椅让她“必须歇够半小时”。

这份质朴的关怀,成了最动人的“清凉剂”:有村民扛着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西瓜,带着水珠就送到画架旁,切开时咔嚓一声脆响,红瓤里淌出的汁水溅在水泥地上,瞬间洇出小水痕;镇里干部送来的冰镇酸梅汤,瓶子外壁凝着水珠,贴在脸上凉丝丝的,“孩子们为咱乡村添彩,咱得护着他们”。

刚结束高考的小琳是主动加入的“编外队员”。那天她路过画墙,看学生们顶着烈日调色,当即跑回家拿来自己的画具:“我也是学美术的,能帮上忙吗?”从最初勾勒轮廓线,到后来能独立勾勒民宿的飞檐,她的额头上总挂着汗珠,却笑称“比查高考分数时还紧张——怕画歪了破坏家乡的美”。

艺术不止于画布,高校与乡村的共振。10天时间,团队完成了近千平方米的墙绘,更完成了一场“艺术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以前在画室里画静物,现在才懂,艺术的生命力在乡土里。”学生小周的实践日记里写着,他与大家合作画的那幅“四季图”,被村民拍成视频发在抖音上,引来不少网友问“这是哪个村?想去看看。”

这场实践,是安徽师范大学“校地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该校已组织多支实践团队深入皖南山村,用美术、设计、新媒体等专业所长,参与古村落保护、农产品包装设计等项目。“墙绘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激活了村民的家园意识。”兴隆镇党委书记说,村里正计划以这些墙绘为起点,打造“艺术研学路线”,让更多人看见大礼村的美。(金美月 熊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