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郎溪县姚村镇,青山叠翠,碧水潺湲。
这几天,姚村镇妙泉村白阳岗(组)的茶山上,陈全荣每天带领十几位村民忙着为茶树除草。山坡上,满眼翠绿,蒿草与茶树共荣,除草人有的挥动镰刀砍去青蒿,有的抡起锄头铲除杂草,有的用双手拽掉茶树上的藤藤蔓蔓,忙碌而有序。
“这些疯长的蒿草与茶树争夺水分和养分,必须把它们搞掉,每年都要搞,全部靠人工,从来不用除草剂。”陈全荣告诉记者,“每天有10来个工人,要个把月时间才能干完,支付工资得5万多元,人工除草保护了生态,花点钱值得。”
家住妙泉村王家冲组的村民张光贤是除草人之一,他年逾花甲,可身体硬朗,这段时间他天天出工,一天不落。“为了避开高温,陈老板安排我们早晨5点上山,干到9点半就歇工,工钱是160元一天,一季下来能挣三四千块呢。”张光贤笑道。
匠心坚守,方能成就一杯好茶。多年来,陈全荣一直采用生态农耕的方式来管护茶山。“人工除草,既舒朗了茶树的生长空间,砍倒的蒿草覆盖在茶垄间,又变成了很好的绿肥;锄草还疏松了土壤,有助于茶树根系生长。”陈全荣说。
据了解,郎溪县位于北纬30度偏北,姚村镇是郎溪唯一的山区镇,位于该镇妙泉村的白阳岗茶山海拔近500米,林苍竹茂,属于鸦山山脉,是绿色名茶“瑞草魁”的原产地。
陈全荣介绍,“瑞草魁”是历史名茶,唐代诗人杜牧《题茶山》写到“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1985年,在茶叶专家帮助下,“瑞草魁”传统制作技艺得以恢复。“这个茶叶主要特点是它的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又叫‘横纹茶’。它的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冲泡杯中,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兰花。”
“瑞草魁”原产地的鸦山山脉,有茶区域绵延约9公里,目前可采区约2000亩,陈全荣承包的白阳岗“瑞草魁”茶山有200亩,处在该区域的核心位置。他注册成立茶叶种植和加工家庭农场,年产干茶3000余斤,主要品类有明前茶、明后茶、横纹细秀及近年开发的一款古道红茶。每年春季采茶、制茶及夏季茶山管护,能为周边村民提供30余个季节性务工岗位,带动村民增收。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200亩“瑞草魁”的生态特质?陈全荣的做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茶山的原生态。
“比如,这满坡乱石,就让它乱,古人曾说,乱石堆里出好茶;穿行在茶山的‘之’字形小路,不能硬化,要让土壤自由呼吸。”陈全荣说,“这些高大乔木,我们当地人叫它檫树,必须保留,一来可为茶树遮阳,因为茶树喜欢半阳半阴的环境,秋天落叶,又成了茶树的天然肥料。檫树春季开花,花香被茶叶吸收。周围所有开花的植物都保留,像野桃、山樱、望春花等等,它们的花香融于茶香,有利于提升山茶品质。”
1950年出生的陈全荣曾任原永丰村党支部书记,后辞职专注于挖掘和传承历史名茶“瑞草魁”。2017年,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绿茶制作技艺(瑞草魁)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全荣成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2025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32号公告,郎溪县姚村镇“鸦山瑞草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实施保护;7月10日,“瑞草魁”走进央视科教频道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之《茶之故乡》。这一连串的好事,更加坚定了陈全荣呵护一杯好茶生态特质的信心和决心:护好茶山原生态,茶香才能更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