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强基石 多元共治聚民心——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成效显著
来源: 2025-07-24 09:44:47 责编: 陈亮


7月5日一大早,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家园三期独居残疾人钱峰家中,老熟人又来了。“这是今早刚出锅的鲜肉包子,您摸摸还烫手呢!”“合肥好人”李明宝与“蜀山好人”胡清兰将餐盒递到钱峰手中,叮嘱他趁热吃。如此家常一般的温情关爱,钱峰早已视如家人般,倍感亲切。

炎炎夏日,李明宝与胡清兰带领由红色小管家及志愿者组成的10人志愿服务队,又一次如约上门,为钱峰家里进行大扫除,并送来慰问品。

在南七街道,李明宝有一支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而胡清兰则是“皖安”巡逻队的队长。这两位好人和两支队伍,都是南七街道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惠民生,暖民心的一个缩影。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治理“大文章”。近年来,南七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从回应群众关切中找准“微”切口,让基层服务更有精度、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党群服务阵地强 百姓幸福指数升

7月上旬,南七街道举办了海卉花市“使者”党群驿站暨海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两周年庆典,现场为5名“友好街区最美骑士”、5家“友好街区最美商户”进行颁奖,并向新就业群体发放夏日“暖新礼包”。

时间倒回到两年前,2023年6月底,南七街道“使者”党群服务驿站揭牌启用,成为蜀山区首个打造的专业市场党群服务站点。此后,依托海卉花市繁华的商户体系、便捷的交通位置、丰富的共建资源和成熟的党群阵地,南七街道升级组建了海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而在南七街道科企社区香樟雅苑小区,曾经废弃的旧厂房如今改造成“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围绕“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精神传承)、“服务”(一老一少)两大主线,搭建起涵盖“学习教育、休闲娱乐、协商议事”多功能为一体的党建有机综合体,满足居民的需求。

“党群服务阵地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南七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亮介绍,街道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居民为方向,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格局,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由社区向小区延伸,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小区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兼职小管家”基层治理队伍。同时,街道主动对接党员和群众需求,坚持“全覆盖+零距离”服务群众的目标,利用公共服务用房和闲置国有资产建成五大党群中心、10处党群驿站,形成“实用、暖心、特色”的“连心桥”党群服务矩阵。

志愿服务多元化 基层治理新路径

自2018年志愿队成立以来,李明宝带领这支民间服务队,已帮扶80户特殊家庭。而2019年成立的“皖安”巡逻队,队长胡清兰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各个帮扶对象的个性化需求:“钱峰家里需要卫生清理”“张奶奶家卫浴要装防滑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诸如养老服务不足、邻里矛盾调解困难、环境维护压力大等事关群众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亟待破题。”南七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亮坦言,在此背景下,南七街道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模式,近年来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新路径。

“党建引领是核心,需求导向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资源整合是支撑。”王亮说,南七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志愿服务队”四级组织架构,创新“1+5+N”体系激活社区细胞。“1”即一个街道级志愿服务队,统筹协调全街道志愿服务工作,“5”个社区分队夯实基础,“N”指多个特色志愿服务分队,涵盖助老、助残、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每季度“敲门行动”,南七街道建立1800余份需求档案,精准调研、品牌打造及专业合作,培育出多个品牌项目,形成覆盖“老中青少”的志愿服务体系,有效回应居民需求,其中“青心课堂”“皖安晴好”“丁香10号”“欢迎爱敲门”暖心探访、“梦想体验家”职业体验等项目成为区域标杆,兼具社会效益与可复制性。

如今,在南七街道,由2300余名注册志愿者组成了各具特长的近30支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从独居老人的“爱心送餐”到青少年的“假日托管”,从环境整治的“绿色先锋”到邻里调解的“互助角”,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已成为这个常住人口超10万的城市街道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

“四善一体”传大爱 服务体系一条龙

家住丁香家园的葛阿姨对“桑榆守护”关爱服务卡赞不绝口:“我们社区有很多独居老人,平时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上难免有些困难。现在有了这张服务卡,老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做邻居的也放心多了。”

“桑榆守护”关爱服务卡的推出,是南七街道在民生服务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服务卡不仅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多项服务内容,还印制了各社区的服务电话及二维码,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同时,南七街道制定并实施“四级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即物业每周探访两次,社区每周探访一次,街道每月开展一次针对性探访,街道慈善服务综合体组织志愿者每两周开展一次服务性活动,让需要服务的群体“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运营已整整5年的南七街道慈善服务综合体,在2025年继续迭代品牌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形成“社区慈善基金为保障,社区慈善组织为力量,社区慈善项目为驱动,社区慈善人才为抓手”的慈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推动慈善从单一物质救助向服务型、参与型转变。

聚焦“一老一少一困一残”等特殊群体,南七街道将多样化需求转化为社区慈善项目。“微爱陪伴团”“贴心管家”“益企爱相伴”“暖阳行动”“皖安晴好”等23个慈善微品牌项目,让特殊群体的“微心愿”变成“小确幸”。

多方共治聚合力 城市管理精细化

历时5个周日,投入近20小时,发动370余人次志愿者……南七街道航鑫家苑小区近日完成了一场精细化治理攻坚战。这个拥有27栋楼、1300余户居民的老旧小区,通过“干部带头、群众共治、长效管理”的治理模式,实现了居住环境的质的飞跃。

今年以来,南七街道以“三清一分类”行动为核心抓手,聚焦“清围墙四周乱堆乱放、清楼栋前后侵占空间、清楼道杂物除隐患、垃圾分类再利用”四大重点,积极做好小区环境整治工作。航鑫家苑小区的集中攻坚行动,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缩影。据统计,经过连续数周的集中清理,小区整治成效显著,累计清理卫生死角及房前屋后杂物堆放点100余处;依法拆除违建3处;清运积存垃圾(含建筑垃圾、僵尸车等)5车次;排查并整改楼道堆物、电动车违规停放及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248处,整改完成率达98.4%。

为持续巩固航鑫家苑小区治理成果,南七街道着力构建并完善长效治理机制,确保小区品质“改得好、守得住”。街道指导建立并推行由小区党委牵头的“4+X”红色物管机制,有效整合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及社区巡逻力量,凝聚“街道-社区-小区”多方共治合力,为小区精细化治理长效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巧解“千千结” “南”事有“中心”

“相隔时间这么短,体检中心为什么没有检查、诊断出我的健康问题,他们的不负责任导致我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居民陈某某说,2022年3月,他在南七街道辖区一家体检中心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结果为正常。然而,就在同年7月,却在三甲医院被查出身患恶性肿瘤。

陈某某认为,体检中心的错误结果耽误了他的病情和治疗。从2022年7月起,陈某某及其家人多次在互联网发布相关信息,并与医疗机构多次发生肢体冲突。

“拖了快两年,这事越来越不好处理。去年我们中心成立,在接到投诉后,快速介入,积极履职,全方位展开协调。”南七街道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联合辖区派出所、卫健委、属地社区等相关方,多次对当事人陈某某及其家属、体检中心进行沟通调解,最终在2024年10月,双方同意协商解决。这样一场跨度2年多的医患纠纷,最终得到妥善化解。

南七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24年成立了综治中心,整合了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10余项功能,派出所、司法所等6个部门派员常驻,市场监管所等3个部门排班轮驻,“四员一律”及6家社会组织100余名志愿者按需随驻,15名工作人员常态集中办公,实现群众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累计接待群众2100余人次。2024年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319起、化解率98.3%。

“目前,南七街道已形成‘全链条、一站式、多中心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高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型升级。”南七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亮表示,将继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让新时代基层治理“落笔生花”,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通讯员 朱莲莲 刘亚萍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