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菖蒲镇
菖蒲镇:“田园夜话”唠出就业惠民好项目
来源:徐基伟 2025-07-30 16:54:07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7月29日,岳西县菖蒲镇长岭河道旁务工群众人头攒动、挥汗如雨,一场兼具生态改善与民生帮扶双重意义的以工代赈项目即将开工。多年来,长岭河道因年久失修,一侧基本农田常遭水淹,另一侧道路路基被掏空,既威胁着村民的“钱袋子”,也暗藏着出行安全隐患。如今,随着项目的启动,这里不仅将迎来河道的“新生”,更将成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希望之地”。

多方联动谋良策,精准规划解民忧。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从来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菖蒲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协同发力的结果。为确保项目既符合实际需求,又能最大化发挥效益,镇村主动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了由水利、农业、项目、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多次深入长岭河道沿线村庄,通过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河道淤积、农田受损、道路安全等具体问题。同时,创新开展“田园夜话”活动,利用傍晚时分村民闲暇之际,在田间地头、村口广场与大家拉家常、听诉求。“河道修好了,庄稼就能保收”“路不塌了,孩子上学才放心”……一句句朴实的心声,成为项目规划的“指南针”。经过多轮讨论研究,最终形成的河道治理方案,既聚焦清淤疏浚、固堤护路等核心工程,又充分融入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靶向培训强技能,精准识人拓岗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不仅要让群众有活干,更要让他们会干活、干好活。为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同时提升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项目开工前,一场场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镇村根据河道治理项目的工种需求,如河道清淤、堤坝修筑、土方运输等,结合前期摸排的务工人员特长,制定了“一人一策”的培训计划。对于有基础劳动能力但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展基础操作培训,讲解施工安全规范、工具使用技巧;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则侧重提升其技术熟练度,确保能胜任关键岗位。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让务工人员既能快速上手工作,又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为未来就业增添筹码。

在务工人员摸排方面,菖蒲镇更是下足了“绣花功夫”。镇政府联合社保、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所、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动各村“两委”,对辖区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且暂时未就业的人员进行全面摸排。最终,摸排出200余名务工群众,涉及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和防返贫监测人口等相对困难群体,这些群体将成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项目建成后还将设立公益性岗位,负责河道后期管护,让“短期就业”与“长期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全程监管保质量,精准施策促长效。项目要落地,监管是关键。为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菖蒲镇提前部署,从工程质量、施工进度、资金发放到后期管护,构建了全链条监管体系。镇里将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对施工环节进行检查,对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标准,严把材料关、工艺关,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检验。同时,建立进度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保障项目按时完工。在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方面,直接关系到以工代赈的成效。菖蒲镇明确要求施工单位按月足额发放工资,杜绝拖欠、克扣工资现象,让务工人员劳有所得、安心工作,菖蒲镇正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推动以工代赈项目从开工到收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河道焕新颜,群众能增收。菖蒲镇长岭河道治理以工代赈项目的开工,是岳西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随着项目的推进,这里不仅将实现“河畅、岸固、路安、田丰”的美好愿景,更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分享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徐基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