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扎根山腰的光皮桦树,近日被赋予了特殊使命——成为绩溪县长安镇高杨村朱山培组村民徐某甲与徐某乙兄弟俩山场间新“界碑”。在绩溪县司法局长安司法所与村委会的共同见证下,这棵承载着亲情的树被正式确立为永久界标,不仅清晰划定了一片自留山的归属,更是弥合了兄弟二人因山界模糊而生罅隙的亲情。
徐某甲与徐某乙系同宗兄弟,两家自留山毗邻而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早年划分山界的标记早已湮没于草木,留下了一道模糊不清的界限。在徐某甲砍伐临近地界的树木时,徐某乙认为其已越界砍伐,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下,积压多年的界址疑虑最终演变为激烈的争执。兄弟情谊笼罩在猜忌与怨气之中,遂共同请求长安司法所介入调解。
如何让模糊的界线落地生根,让亲情跨越猜忌?长安司法所随即展开行动:第一步,“说透情与理”。调解员面对兄弟俩,从血脉亲情出发,开诚布公地开展思想工作,强调兄弟和睦、互谅互让方能家业兴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分,不该为了一坡树伤了根基”。第二步,“实地勘界,公平定桩”。司法所协调村干部多次前往争议山场,细致踏勘、比对老图旧约、走访村中老者。在充分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立足现状、重新科学划界的务实建议。
经反复协商与实地指认,最终一个体现公平也饱含象征意义的方案获得一致认可:明确以双方共同确认的山场中一棵天然生长的光皮桦树为新的、永久性界标点。调解协议白纸黑字约定:此树具有唯一法定界标地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或损毁,以此永久锁定界限,避免再生争议。协议现场,兄弟俩郑重签下姓名,并相互握手致意。
一次始于界址之争的纠纷,终于情理交融的调解。当那棵光皮桦树的身份由“林木”升格为“界桩”,它不仅物理上清晰划分了山场权属,成为不再移动的“定心石”;更在无形间成为亲情的黏合剂——被长久保存的界树,成为兄弟之间相互尊重、和睦共存的无声见证。长安司法所再次以专业务实的调解工作,将法理精准嵌入乡情民情,在田间地头筑牢了化解矛盾、守护和谐的“法治篱笆”。(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