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万物竞秀。走进凤阳县黄湾乡安置点建成区,只见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楼整齐排列,安置点道路、广场平整宽敞,绿化植物错落有致。
7月30日下午,骤然而降的雷阵雨给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傍晚时分,大家纷纷趁着凉意走出家门。乡村大舞台上,阿姨们在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广场上开心地做游戏,广场两侧小商小贩们不时吆喝着,蝉声阵阵,合奏出一首热闹的乡村田园曲。
“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环境美、腰包鼓,邻里和谐,城里的亲戚来了都不想走,说这儿宜居得很!”村民谢守东说。黄湾乡北依淮河,东临花园湖,长期以来面临淮河行洪压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制约。2014年以来,黄湾乡先后迎来“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迁至安全区,“人水矛盾”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工程涉及的4个村(社区)3000余户的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公交站、中小学、银行、超市、卫生院……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里距离原来的村庄只有几公里,搬迁后的村庄部分复垦成耕地,实现了安全有保障,生产生活两不误。人口的聚集,商机也多了起来,村民们瞅准时机,尝试特色种植、开饭店、做装修、代理快递……产业种类多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虽然搬迁新居,但一开始不少村民依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堆放起草垛、散养家禽、毁绿种菜、乱搭乱建……人居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自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黄湾乡坚持党建引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结合辖区实际,通过制定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成立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整治范围、整治内容、整治步骤。摸排汇总“清、拆、建、管”四本台账,按照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的原则,广泛发动乡村干部、党员群众,针对道路两侧、家前屋后、文化广场、街心公园的积存垃圾,进行“地毯式”清理。组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居民区违规搭建彩钢棚、毁绿种菜、乱堆乱挂、占道经营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同时,抓好保洁队伍和环卫设施建设,对安置小区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卫生硬件设施进行覆盖完善。围绕整治成效和问题,开展月讲评、季分析,对各村(社区)的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建立问题清单,实行交办制、销号制管理,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办得了、有成效。
天色渐暗,村民王莉吃过晚饭后,细心地将桌上餐巾纸、饮料瓶拣出来,把剩下骨头连同剩菜剩饭一起,装进塑料袋,投放在门口绿色垃圾桶中。“垃圾分类是趋势,还能攒积分,换生活用品,况且村里现在很干净,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已经成了王莉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刚开始,群众并不“买账”,长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改变起来并不容易。黄湾乡一方面将水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垃圾分类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列为宣传重点。另一方面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阵地作用,组织志愿者上门宣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集中评选文明户,实施“积分制”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村规民约我践行”系列活动,将生态环保纳入村规民约,让打造宜居环境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黄湾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文明乡风为引领,奋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