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中都街道
庙山村:从传统农区到“网红村”的振兴蝶变
来源:韩磊 2025-08-01 17:24:08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盛夏时节,走进凤阳县中都街道庙山村,白墙黛瓦的农房掩映在绿树间,整洁的柏油路串起成片的果蔬大棚,远处传来游客的欢笑声——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2023年,庙山村获批建设“安徽省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自此庙山村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引擎、以治理为纽带,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生动样本,为中都街道乃至凤阳县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家”经验。

生态整治:从“环境整治”到“全民共治”的美丽蜕变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庙山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绘就了一幅“村村有景、户户有韵”的生态画卷。“冬季行动”曾是庙山村一场全民参与的“环境攻坚战”。“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扛着工具,村民们拎着竹篓,连放寒假的孩子都跟着捡垃圾。”村党支部书记回忆道。通过集中清理道路杂物、房前屋后堆放物,配合洒水车高频次冲洗,村内卫生死角被彻底“清零”。更关键的是,这场行动点燃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村里设立“最美庭院”评比栏,每月评选“环保之星”;组建“乡贤监督队”,义务巡查乱堆乱放现象。如今的庙山村,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绿化带里月季绽放,村民们都说:“现在路过谁家门口,要是看见有垃圾,比自己家脏了还着急!”

产业振兴: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增收密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庙山村的优势在土地,潜力在“大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庙山村探索出“一村一品”的特色路径,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依托肥沃的土壤和距县城仅3公里的交通优势,村里整合120亩建设用地,建成58座高标准果蔬大棚,创新推出“西瓜-黄瓜-番茄”轮作模式——春季种西瓜,夏季收黄瓜,秋季栽番茄,实现“一年三熟”。“过去种玉米,一亩地赚不到1000元;现在种大棚,一亩地年收入超2万元!”村民陈新志的大棚里,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他笑着算起账:“我家17个大棚,去年收入28万,还带动10多个村民来打工,每人每天能赚100块。”更让他惊喜的是,村里顺势打造“庙山田园”采摘品牌,每到周末,自驾游客络绎不绝,“现在西瓜还没摘完,订单就已经排到下周了!”

治理赋能:从“管理”到“共治”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庙山村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治理体系,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田间课堂”。“以前种大棚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病虫害少了,产量高了。”村民张大姐的话,道出了合作社的好处。合作社还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部分收益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形成“发展—共享—再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是根,产业是魂,治理是魂。从“环境整治”到“产业蝶变”,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庙山村的实践,正是凤阳县中都街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探索“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路径的生动注脚。随着更多村庄加入“蝶变”行列,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图,正在皖东大地徐徐铺展。(韩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