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一十百千”让理论宣讲“活”起来
来源: 2025-08-05 16:13:40 责编: 余红霞

“创建一个‘云宣讲’平台,建立十大理论宣讲工作室,建设百公里理论惠民红色宣讲线,组建千人理论宣讲队伍。”近年来,舒城县开展“一十百千”理论惠民工程建设,推动理论和社科惠万家活动,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

创建一个“云宣讲”平台

时光倒回到2023年。在舒茶“九一六”茶园,十多位“80后”“90后”组建了一支宣讲队伍,取名“舒城红”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建立了一个“舒城红”云宣讲平台。他们以青年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开展党的理论宣讲和社科普及活动。一时间,党的理论如春风拂面,“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年多来三千多场宣讲,让“舒城红”理论宣讲团成为舒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把党的理论带到基层,用年轻人的方式讲给群众听,很快吸引了一批“粉丝”。

这种青年理论宣讲的形式很快成为一项很“潮”的事业。宣讲员广泛开展理论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等各类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文、音视频素材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效应,以“新”的话语、“活”的讲述、“潮”的传播,拍摄制作“舒城青年一线说”“奔涌向未来”等宣讲视频,将理论宣讲向线上延伸。

只要有一颗愿与理论“触电”的心,年轻人就不会缺少展示的舞台。

在南港镇,宣讲员周月以自身的真实经历为素材,以自身的经历谈体会,谈理想,讲述家乡的发展变化,赢得青年干部的共鸣,年轻的乡村干部纷纷加入到宣讲团中,进一步壮大了宣讲的力量。

在河棚、庐镇等乡镇,宣讲员走进农家庭院、田间地头,与苗木专家詹文勇等技术骨干等一起宣讲,把“理论 技术”大礼包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宣讲团最大的底色,就是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以权威的声音、网络的语言、理性地思考、感性地展示,充分发挥数字和信息优势,宣讲的‘抵心率’不断提高。”舒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汪健说。

建立十大理论宣讲工作室

理论宣讲要精准滴灌、润物无声,离不开扎根基层的坚实阵地。舒城县精心打造了十大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工作室,开展特色鲜明的宣讲工作。

“作为全县理论宣讲的‘总枢纽’和‘孵化器’,‘舒城红’理论宣讲工作室汇聚优质资源,为各基层工作室输送‘源头活水’,策划指导全县性重大主题宣讲活动,确保理论传播的权威性和系统性。”

在“舒城红”理论宣讲工作室的孵化下,重点乡镇、相关行业、旅游景点成立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宣讲工作室,分别有开发区青年创客宣讲工作室,杭埠镇红色工匠宣讲工作室,百神庙镇银发先锋宣讲工作室,舒茶“九一六”宣讲工作室,东、西港红色宣讲工作室,云盾互联网理论宣讲工作室,文化馆非遗传承理论宣讲工作室,万佛山攀登者宣讲工作室,文明办乡村名嘴宣讲工作室等,通过“好名字 好内容 好形式”,让理论宣讲从“完成任务”变成“品牌活动”,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开发区“青年创客宣讲工作室”在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青年创客们既是追梦人,也是宣讲员。他们将“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宏大主题,融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的鲜活实践,在孵化器、生产线旁,用创业故事讲述时代精神,点燃更多年轻人心中的奋斗之火。

杭埠镇“红色工匠宣讲工作室”活跃在工业强镇的车间里,不仅有机器的轰鸣,更有理论的回响。技术标兵、劳动模范们走下操作台,结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攻坚克难的产业升级历程,解读高质量发展内涵。一堂宣讲,可能就是一次发生在精密仪器旁的“微党课”,不知不觉间,党的方针政策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这里活跃着一批威望高、阅历丰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他们是百神庙镇“银发先锋宣讲工作室”的宣讲成员,他们扎根村头巷尾、农家小院,用带着乡音的朴实语言、饱含深情的亲身经历,讲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的变迁故事,成为凝聚人心、传承经验的重要力量。

文明办“乡村名嘴宣讲工作室”善于发现和培养那些熟悉乡情、能说会道、深受群众喜爱的“田秀才”“土专家”和文艺骨干。他们用方言土语、快板三句半、地方小戏等接地气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让理论宣讲充满泥土芬芳和欢声笑语。

这十大工作室,不仅仅是挂块牌子,而是通过“好名字 好内容 好形式”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不同地域、行业、群体的需求。它们将理论宣讲从“要我听”的任务式灌输,变成了“我要听”的品牌化活动,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舒城大地落地开花,入脑入心,成为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家门口”理论磁场。

建设百公里理论惠民红色宣讲线

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胡底烈士纪念馆、舒城县烈士陵园、龙河口水库纪念馆、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平田烈士墓、舒城县东沙埂革命人物展览馆、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吴展烈士纪念馆、安菜山烈士墓、中共舒城特支特区机关旧址,这些红色景点大多位于舒城县境内的舒晓线、舒庐线、舒张线、206国道内的舒城段,点串成线,足有300多公里。为此,舒城县着力打造百公里理论惠民红色宣讲线。

“各景点有各自的红色精神内涵,我们准确提炼,深度挖掘,打造各自特色的宣讲品牌,让理论宣讲更有特色,更接地气。”汪健介绍道,如新四军四支队旧址宣讲的主题是:艰难岁月、信念支撑;龙河口水库的宣讲主题是:自力更生、牺牲奉献;胡底烈士纪念馆的宣讲主题是:坚守信念、生死何惧;吴展烈士纪念馆的宣讲主题是:英勇斗争、对党忠诚;特支旧址的宣讲主题是:勇走新路、敢于胜利;“九一六”茶园的宣讲主题是: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安菜烈士陵园的宣讲主题是:革命信仰、义薄云天;平田烈士墓地的宣讲主题是:践行初心、敢于斗争。

让这些景点成为红色宣讲的主阵地,舒城县精心谋划和统筹,相关乡镇和主管单位认真设计,依托红色景点的故事和特色,开展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宣讲活动,让枯燥的理论宣讲有声有色、深得百姓欢迎。

组建千人理论宣讲队伍

来到新四军四支旧址,宣讲员挂在嘴边的故事,就是新四军战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有饭同食、有水同喝、有衣同穿、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故事。

春秋乡的“小板凳会”正在开展理论宣讲,当地的一位退休教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改编成方言土语,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把党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深得百姓欢迎。

舒城县建立了一支懂理论、会宣传、接地气的千人宣讲队伍。为了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该县采取“1 11 N”宣讲队伍多点布阵的方式。“1”即,成立县委宣讲团队伍;“11”即,根据行业特点组建教师宣讲队、红领巾宣讲队、医务工作者宣讲队、公安干警宣讲队、干部宣讲队、文艺宣讲队、劳模宣讲队、好人宣讲队、青年宣讲队、巾帼宣讲队、社科专家宣讲队等11支县级宣讲团队伍;“N”即,各地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建立各自特色的宣讲团队,积极吸纳、培育优秀宣讲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发挥90后和00后宣讲团主力军作用。

“理论宣讲不是念念文件,不是‘空喊口号’,我们要让‘青年讲,青年听’,但青年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是跟他切身相关的事。”青年宣讲员丁艺林深有感慨。

千人镇开展的蹲点宣讲,让青年坐到了一起,讲着同一种共鸣语言。

他们把青年分配到各村,开展融入农户的蹲点式宣讲。

“不仅是为了宣讲,也是为了‘抓活鱼’,找鲜活的素材。”丁艺林说。

“让他们各自‘蹲’到实际生活中,带着任务去调研,带着思考去宣讲。”对这样的宣讲,丁艺林很有信心,在她看来,再“潮”的传播形式,终究要为“泥土里的真理”服务。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舒城县正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动起来”“热起来”“活起来”,让基层群众觉得党的创新理论有趣、有理、有味,听得进、记得住、有触动、有感悟,实现“小舞台,大磁场”。(陈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