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市县风采
一本英名录,七载“兵”心路:记颍泉区行流镇的“老兵知音”孙刚
来源:李芳 任刚 2025-08-06 09:47:54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喻寒松

微信图片_20250806091907.jpg

8月1日,130余名身着65式旧军装的老兵,冒着细雨,集结在位于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境内的阜阳“四九”纪念馆烈士碑前,向97年前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致敬。这是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孙刚带领老兵们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一次活动。

当日,雨丝轻落,仿佛是先烈与后辈的无声对话,将两代军人的赤诚紧紧相连。类似这样的活动,他们开展过很多:如“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老兵向烈士棺椁迁移阜阳和平公园的告别;也带领老兵到军属梨园帮助卖梨等,只要是孙刚发出的倡议,老兵们都积极行动、乐意参与。

“孙站长把咱当亲人,只要是咱老兵大小事,他都放在心上。”志愿军老兵余克玉的话语里满是感慨。这位曾亲眼目睹战友邱少云牺牲的老英雄,如今已是孙刚的重点探视对象。

几乎每个星期,孙刚都会上门探访,拉着老人的手问近况、聊家常。一来二去,这位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老兵,打心眼儿里肯定这位年轻的站长。

微信图片_20250806091900.jpg

“每次参加活动,都像回了军营,浑身是劲儿!”老人说。

今年49岁的孙刚,此前是颍泉区行流镇政府的计生干部。虽从未穿过军装,但他把任职退役军人服务站看作“入伍”,总是自豪地说:“我已有7年‘军龄’了。”

从计生专干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角色转换间,孙刚用脚步丈量责任。他挨家挨户走访,很快摸清了行流镇200余名老兵的底数:1名抗日老兵、14名抗美援朝老兵、18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以及各年代退役的老兵。这些老兵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都是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得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孙刚的想法很实在。他以40名50岁左右的老兵为骨干,组建起218人的“红色江淮志愿服务队”。义务上门服务、节假日走访慰问……老兵们穿上红马甲,成了困难老兵和群众身边最贴心的人。

今年5月,孙刚走访时发现,三里村96岁的张李氏家门前泥泞难行。老人的小儿子30多年前在部队因公牺牲,如今独居的她总因门前路滑犯愁。

“绝不能让英雄的母亲受委屈!”孙刚在老兵微信群里一声号召,十多位老兵志愿者迅速集结。大家带着工具、扛着红砖,仅花一个上午,就为老人铺好了平整的门前路。看着崭新的红砖地,张李氏拉着孙刚的手,眼眶湿了又湿。

担任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的7年里,孙刚的电动车轮碾遍了乡间小路。走访、慰问、办实事,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日子。新兵入伍,他送上叮嘱和期望;老兵退役,他去车站接他们回乡,给他们送岗位,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2024年5月初,孙刚走访完老兵回家时,突然一阵眩晕。起初,他没放在心上,心里想着明天继续走访老兵,可回到家后症状愈发严重。邻居急忙送他去医院,刚进诊室他便一头栽倒——医生诊断为脑出血。

手术后,孙刚在病床上躺了16天,身体稍稍好转,就急着回镇里。他心里装着对老兵的承诺:要为50对银发老兵办一场“5・20”婚纱摄影活动,补一次集体婚礼。

那天,镇政府活动大厅格外热闹。老兵们身着笔挺的绿军装,老伴们披上洁白的婚纱,在镜头前笑颜如花,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看着这一幕,孙刚靠在墙边,也咧开嘴憨憨地笑了。

去年夏天,参与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刘文灿离世。孙刚组织志愿者上门吊唁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强烈:“得为这些老兵留下点什么。”

在他的牵头下,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整理印刷了《行流红色英名录》,63位在部队立过功的老兵事迹,都被收录其中。

“我没当过兵,但这些老兵让我打心底里敬佩。”孙刚摩挲着英名录的封面,语气坚定,“他们的故事,得好好传下去。”

行流镇党委书记王春杰说,在行流镇的老兵们心中,孙刚是一位没穿过军装的“老兵”,他用7年热忱与担当,在两百余名老兵心中,赢得口碑,树起了新时代人民公仆的丰碑。(李芳 任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