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的皖北田野,暑热未消,热浪滚滚。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党委书记吴浩学在7月份大走访期间,来到安阳村衡祥家庭农场调研工作,看到60亩土地上40座蔬菜大棚排列有序,格外引人注目。棚下青翠欲滴的“上海青”长势喜人 。10多位银发老人有说有笑,正弯着腰收割一颗颗绿油油的菜心。吴浩学不停表扬农场负责人史远征:“乡村振兴就需要你这样的新农人。”
史远征是农民党员,埇桥区人大代表,今年50出头,皮肤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10十年间专注种植“上海青”无丝菜,农场用人都是留守老人、困难群众、五包户等特殊群体;10年间农场累计发放工资超百万元;10年间有50多位老人从中有收益。
时间回溯到2015年初夏,他打工回乡后,就怀揣种植大棚蔬菜梦想,为实现这个目标,他浑身是劲。开始投资10多万多元,租亲戚8亩地,建起6个钢架大棚。
然而,种菜远比他想象的困难。他种出的蔬菜品相不佳,叶片又显老又有黄斑,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最让他痛心的是,经常连夜带着十几筐蔬菜,到离家有30公里百大农贸市场,守到天亮也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当作垃圾处理。就这样辛辛苦苦累了2年多,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了肥料、地租钱。看着其他菜农种出的蔬菜鲜嫩翠绿、销路顺畅,史远征心里很不服气。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他结识了不少种菜能手。这些同行既不保守又很热情,愿意向他传授种植经验。史远征虚心求教,同时认真反思失败原因,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缺乏专业的栽培技术,在施肥、浇水和采摘等环节都存在问题;蔬菜品种选择不当,同样是种植小青菜,品质却相差很大;种植规模太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这些问题促使史远征下定决心寻求突破。2017年春天,他顶着压力回到家乡,租下60亩土地,投资70多万元新建了40个钢构大棚。随后,他专程前往山东菏泽、曹县等地考察,精心挑选优质且适合家乡种植蔬菜品种。为了学习实用技术,他跑遍10多个大型蔬菜市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成功种出无丝"上海青"的栽培技术。
从那以后,农场就有了起色,蔬菜品相越来越好,销路也越来越广,效益也倍增了,好日子有了奔头。
可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24年2月,一场50年不遇暴雪一夜之间压垮40座大棚,直接造成近百万元经济损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情让史远征进退两难,一边是78岁老父亲劝说:“远征啊!还是种粮食稳当,别折腾了!”另一边是长期在农场特殊群体恳切的声音:“远征要是不种大棚菜,我们就失业了。”这些老人心声触动史远征心扉,作为一名党员,又连续4次当选埇桥区人大代表,为了让这些老人日子过得好点,他暗下决心:“我必须重头自来。”
同年4月份,在镇政府倾力帮助下,他多方筹集50多万资金,仅用20多天时间,40座钢架大棚又重新挺拔起来,这次设计得更科学、更坚固!
如今,衡祥家庭农场的40座大棚里无丝“上海青”长势正旺,靠着创新管理一年能轮作7茬,年产量近500吨,年产值近百万元,带动一批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就业。72岁的谷宗全老两口就是其中代表。“我们俩在农场干了8年,靠摘菜攒下10万元。”谷宗全如实说。另一位老人接着话题:“摘一筐挣4元,开开心心一天挣六七十元,生活上不让俺儿女多操心。”
夕阳收尽了最后一缕余晖,史远征伫立在恒温仓库前,凝视着一排排大棚下碧绿的小青菜,默默筹划:下一步开电商、搞直播,让这片土地长出的新绿“上海青”走得更远。(通讯员 陈清传)(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