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鸡公调”,清脆悦耳,缠绵悱恻……在东至县木塔乡省级非遗“鸡公调”白泥剧团,80岁的郑兴和老人不仅是二胡演奏员,也是剧团的“掌门人”。
基层非遗队伍的演员,常态化排练、演出,没有一分钱报酬,有的是对非遗传承的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是省级乡村文化带头人,能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点贡献,即使付出再大,也是高兴的。作为红色家庭一员,比起爷爷奶奶来,我还差得很远呢。”郑兴和老人说。
那是1929年冬,郑兴和的爷爷郑冬田烈士,抛下妻子和4个年小的儿子,参加了革命队伍。作为皖赣边知名的农民运动活动家、中共秋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郑冬田烈士先后发动了上千人参加革命。为支持郑冬田烈士的革命活动,妻子汪有娥卖尽了全部家当,在家徒四壁、受冻挨饿的状况下,汪有娥和两个儿子在3年内先后去世,到1935年春郑冬田烈士牺牲时,家中只剩下了一根独苗。
舍小家,为大家,郑冬田、汪有娥夫妇用生命践行信仰。作为后人,郑兴和又把主要精力放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上,几十年来,默默奉献、孜孜不倦。红色家风如同一条永不褪色的红丝带,将祖辈的辉煌历史、父辈的奋斗历程,以及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未来憧憬紧紧相连。2001年,梓桐村20多岁的农家媳妇黄月琴,主动承担起照顾烈士之子、70岁的孤寡老人宛银海的“义务”,直到2024年给老人送终,倾注大爱,无怨无悔。
进入新时代,木塔乡深入挖掘红色家风资源,整理红色家风故事,通过线上推送、文化墙和红色文化展馆展示、家风家训专题宣讲、家风家训进校园等方式,既突出知名度高的经典红色家风,又兼顾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良好家风,通过连点成线、以线成面、聚面建体,多维度构建红色家风传承体系。
如今,在木塔乡,放弃高薪返乡照顾年老的公婆、为公益事业捐资捐款、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道德模范不断涌现……红色家风的浸润,滋养了文明乡风。木塔乡连续入选第四、五、六届安徽省文明村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