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以来,在太和县郭庙镇广袤的田野间,一群身着志愿马甲的青春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利用暑期返乡的高校学子,主动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开展抗旱保墒专项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焦渴的土地送去清凉甘霖,更将温暖传递到百姓心间。
面对罕见旱情对秋粮生产的严重威胁,郭庙镇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得知消息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本地籍大学生主动请缨,组建“青穗护农”志愿服务队。他们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带着专业知识奔赴各村屯,成为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及时雨”。队员们兵分多路,有的跟随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查看墒情,测量土壤湿度;有的协助调配抽水设备,昼夜轮班浇灌受旱严重的玉米苗;还有的走村入户发放《科学抗旱明白纸》,手把手教授农户覆盖秸秆保墒、早晚错峰灌溉等实用技术。
“我们学的就是农业相关专业,能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用到家乡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有意义!”队员王雨桐擦着额头的汗水说道。这位刚结束大一生活的姑娘,正蹲在集西村高标准农田里,耐心向种植大户讲解滴灌设备的调试技巧。烈日下,她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专注的眼神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在她和其他队员的努力下,原本萎蔫的玉米苗逐渐挺直了腰杆,田间弥漫起久违的生机。
除了直接参与生产自救,志愿者们还将目光投向特殊困难群体。他们自发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庭,帮忙挑水蓄水、抢收晾晒农作物。在赵寨村独居老人李大爷家中,志愿者们不仅帮他修好了漏水的水缸,还定期送来生活用水,让老人感动得连连道谢:“孩子们比亲孙子还贴心!”这种充满温情的服务,让干旱中的乡村涌动着暖流。
此次抗旱行动也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教育课。大学生们白天劳作、晚上研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理论融入实践中。许多同学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大国粮仓”背后的艰辛,也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经过半个月的连续奋战,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全镇10个行政村,累计修复灌溉设施8处,协助浇灌农田千余亩,惠及农户200余户。看着渐渐返青的庄稼,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娃娃了不起!既能吃得苦中苦,又有真本事。”种粮大户随汉邦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据了解,郭庙镇已将此类实践活动纳入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暑期都会组织返乡大学生参与文明创建、基层治理等工作,搭建起青年人才与家乡发展的桥梁。正如镇党委书记所说:“新时代的好青年就该像种子一样扎根泥土,把个人成长融入家乡发展大局。”这场特殊的暑期实践,既是对“绿我涓滴,报以苍翠”的最好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