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萧县新闻
萧县丁里镇:为基层减负赋能,让治理根基更坚实
来源:吴奇夏 2025-08-14 10:17:45 责编:代明俊 许梦源 张文洲

近年来,萧县丁里镇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基层松绑赋能,让干部回归治理本源的深刻变革,这既是对基层治理规律的尊重,更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之举。

基层负担的积弊,本质上是治理体系中权责失衡的集中显现。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到“责任层层下压,资源层层上收”的权责倒挂,再到“小马拉大车”的能力与责任错匹,基层始终面临着“无限责任”与“有限资源”的尖锐矛盾。一些部门将“属地管理”异化为“属地负责”,把本应承担的职责转嫁基层;有的考核督查脱离实际,“材料政绩”代替“实干成效”,迫使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造台账”“填表格”上;更有甚者,借调基层骨干“打短工”,导致基层“有人管事、无人干事”。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治理层级间权责划分的模糊,是考核评价体系的错位,更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当基层干部被迫在“留痕”与“留绩”、“应付检查”与“服务群众”之间作出选择时,损害的不仅是工作效能,更是群众对党的信任。

为基层减负,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2024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减负工作立规明矩,从源头上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从规范文件制发“字数红线”到限定会议时长“时间底线”,从清理考核指标“瘦身健体”到严禁随意借调干部“釜底抽薪”,这些具体而微的制度设计,直指基层负担的痛点难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编制,以清单化方式厘清权责边界,让基层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央层面通报的17起典型案例、省市两级通报的2400余起问题,通过以案明纪、以案促改,形成“越往后执纪越严”的震慑,让减负要求从“纸上规定”变为“实际行动”。

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构建“减负-赋能-增效”的良性循环。通过明确权责边界,让基层从“事事担责”中解脱;通过清理冗余标牌、规范督查考核,让干部从“无谓消耗”中抽身;更通过充实力量、优化服务,将减负释放的精力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减负不是“甩包袱”,而是要剥离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轻装上阵;赋能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赋予匹配责任的资源和能力。只有当基层干部不再为“填表报数”疲于奔命,才能有更多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不再为“迎检考核”焦头烂额,才能集中精力解决“急难愁盼”。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不断完善权责清晰、激励有效的治理体系。当每一名基层干部都能卸下包袱、放开手脚,把心思用在干事上、把精力投到服务中,党的执政根基必将更加稳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必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真切实在。(通讯员 吴奇夏)(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