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手工达人张禾的工作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那里,微缩版的包公祠正接受居民们的 “检阅”—— 有人凑近观察祠堂大门上的门簪纹样,有人轻轻触摸屋脊上的走兽雕刻,还有人拿出手机对着模型与自己曾拍过的真实包公祠照片比对细节。“这斗拱的层数和角度,跟我去年去参观时看到的一模一样!” 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小区3栋的周老先生戴着老花镜,用手指点着模型的飞檐赞叹道。
家家景园社区会议室早已排起长队,居民们等着体验榫卯结构的拼装。“大家看,这是‘燕尾榫’,像不像燕子的尾巴?” 他举起两块木片演示,“把它们拼起来,不用胶水也能牢牢卡住,古人盖房子就靠这手艺。” 话音刚落,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木片尝试,起初总在对接处卡壳,张禾便蹲下身手把手指导:“对准凹槽,轻轻往下压,听到‘咔哒’一声就对了。” 当孩子们终于成功拼出一个小门楼时,兴奋的欢呼声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另一侧的金属模型展台前,“小小文化使者” 们正在忙碌。社区组织的10名小学生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向居民们介绍着每件模型的故事。“这个明教寺的塔刹,现实中高13米,模型按1:200的比例缩小,连上面的纹路都跟原件一样。”11岁的志愿者林晓雅拿着激光雕刻的金属塔刹,流利地讲解着背后的历史,“它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修,是合肥现存最古老的塔刹之一。” 原来,这些孩子都是张禾 “三点半课堂” 的学生,这次特地来活动现场当 “小老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活动过半,一场别开生面的 “古建知识小擂台” 悄然开启。张禾抛出 “李鸿章故居的走马楼有什么特别之处”“逍遥津的飞阁为什么要建在水边” 等问题,居民们争相举手作答。答对的人能获得一个迷你金属古建模型作为奖励,答错的则由张禾耐心讲解知识点。“以前只知道李鸿章是历史名人,没想到他的故居建筑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位年轻妈妈在答题后说,她特意把张禾的讲解录了下来,“回去讲给孩子听,让他也多了解家乡的历史。”
临近结束时,张禾拿出一张合肥古建地图,上面标注着计划研学的路线:“第一站我们去包公祠,看看真实的榫卯结构建筑;第二站到逍遥津,实地感受飞阁的建筑智慧;最后一站去明教寺,细品塔刹的千年沧桑。” 居民们立刻围了上来,纷纷报名参加。“能跟着懂行的人去看古建,肯定比自己瞎逛收获多。” 刚报完名的王女士说,她已经开始期待研学那天的到来。
夕阳西下,活动现场的人群渐渐散去,但居民们手中的模型和脸上的笑容却未曾褪去。有人拿着拼装好的木作门楼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有人举着金属塔刹跟同伴讨论着周末去明教寺的计划,还有人在社区的留言板上写下:“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举办,让我们在动手之间,读懂合肥的过去。” 张禾收拾工作台时,看着那些散落的木屑和金属边角料,仿佛看到了古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的模样 —— 就像那些榫卯结构,看似微小,却能牢牢拼接起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骆明明 季云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