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两家人见面像仇人,现在路上碰到能主动打个招呼喽!”家住岳坊镇戴尧村的村民戴大爷,谈起前不久与邻居因土地引发的纠纷得到圆满化解时,由衷地感叹。这起邻里矛盾最终在充满“人情味”的调解中冰释前嫌,正是岳坊镇戴尧村创新探索“三情”“三解”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利益诉求多元、矛盾类型复杂、传统管理方式失灵等新挑战。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岳坊镇戴尧村探索出一条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解释政策、解开心结、解决问题为路径的“三情三解”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三情”搭台:让冰冷规则充满“治理温度”。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为此戴尧村着力构建以“三情”为核心的情感解决机制,让矛盾不过夜、纠纷不出村,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群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实现了从“事”的化解到“心”的融合的深刻转变。
善用“亲情”化家庭纠纷。针对赡养、继承、婚姻家庭等矛盾,发挥德高望重的“家族老人”作用,从“血浓于水”的伦理入手,唤醒当事人间的亲情。今年5月,李家两兄弟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争执,调解员没有直接谈法律,而是拿出李家泛黄的全家福,追忆兄弟俩儿时往事和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番恳谈下来,兄弟俩当场就赡养问题达成协议。
活用“乡情”解邻里矛盾。针对宅基地、相邻权、环境卫生等邻里纠纷,戴尧村重点培育“乡贤”“老党员”和“法律明白人”,把调解现场从办公室搬到大树下、庭院里,由村里受人尊敬的老党员、老邻居共同调解。他们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理念为切入点,以情感人促使矛盾双方握手言和。今年以来,通过“乡情调解”,全村邻里类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9%,有效促进了邻里和睦、乡风文明。
巧用“友情”融商事纷争。随着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朋友、合伙人之间的经济纠纷逐渐增多。戴尧村便邀请在群众中有威信、讲信义、口碑好的企业家、个体户等,利用共同的商业圈和朋友圈,从维护商业信誉和长久友谊的角度,为当事人寻找矛盾平衡点,巧妙化解纠纷。小陈和小周曾是好友,因合伙开店产生经济纠纷,几乎对簿公堂。调解员邀请他们的共同好友参与调解,在算清“经济账”的同时,更帮他们算了一笔“情谊账”,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延续了多年的友谊。
“三解”破题:从“对立”到“对话”的有效转化。如果说“三情”是情感润滑剂,那么“三解”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术刀”,让治理效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耐心“解释”,消除信息壁垒。调解之初,工作人员和调解员的首要任务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以及政策方针,用“土话”“白话”向当事人解释清楚,确保双方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或法律误解造成的隔阂。他们耐心倾听,让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平复情绪。这一步是“降温”和建立信任的关键。
用心“解开”,融化情感坚冰。这是“三情”与“三解”结合最紧密的一环。调解员运用“三情”,引导当事人打开心结倾诉委屈,找到矛盾背后的症结所在。这一过程重在疏导情绪、重建信任,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许多当事人表示:“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心里这口气顺不过来。有人帮我们解开了心里的疙瘩,事情就好办了。”
尽心“解决”,实现案结事了。在情感疏通、法理明晰的基础上,提出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于能够立即解决的,现场拍板;对于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村调委会牵头沟通推进;对于超出本级权限的,积极向上级反映负责到底。同时,建立回访制度,确保问题不反弹。
自该工作法全面推行以来,戴尧村的信访总量同比下降了4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更重要的是,这套工作法重塑了基层的社会生态。现在,“遇事就找茬”的少了,“有事好商量”的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握手言和了,互帮互助的乡风蔚然成风。“三情三解”工作法,将刚性的法理与柔性的情理深度融合,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实践提供了生动范本。(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