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今年以来,蚌埠市禹会区张公山社区始终以“防患于未然”为准则,从家长里短的琐碎纠纷到公共服务的细微缺口,每一件关乎居民生活的事都被牢牢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扎实举措主动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让平安建设真正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网格化排查,把隐患消弭在“萌芽时”
“每周一次走访,把小区里的大小事都装在心里。”这是社区网格员的日常。为实现“人、地、事、物”全掌握,社区建立起严密的“网格化”排查体系,网格员每周定期深入小区、对接物业,全方位摸排辖区内的安全隐患与矛盾线索。 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社区更是下足功夫,建立动态台账,定期上门沟通,细致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变化,精准预判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通过常态化、精细化的排查,在问题刚露苗头时就及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拖大,大事不拖延”。
多元化渠道,让群众诉求“有处说”
搭建居民畅说桥梁,让群众“愿”找社区说,“敢”找社区说,“爱”找社区说。社区综治中心设立固定接待点,专人负责记录居民反映的每一个问题,确保“事事有登记、件件有跟踪”;服务大厅门口的“意见箱”与小区网格群里的线上反馈渠道双管齐下,无论匿名还是实名,居民的诉求都能直达社区;定期召开的“居民议事会”更是聚焦高频问题,让大家敞开嗓门直抒胸臆,有效避免了“怨气积压”,让社区与居民的心贴得更近。
分类化化解,让矛盾纠纷“高效解”
社区依托“张公解忧”调解室,整合辖区民警、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专职调解员等资源,一站式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对轻微隐患网格员当天联系涉事方,当场沟通协调,避免矛盾过夜。对重点矛盾,由社区专职调解员、辖区片警等“专业力量”介入化解,对矛盾点了解透彻,找准化解切入口,通过“上门拉家常”“换位思考”“熟人劝说”等方式,快速止损,避免演变为治安案件。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隐患,由社区 “吹哨”,协调街道联系物业、司法等多部门,联合召开“协调会”,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分步解决方案。对调解无果但合法合理的诉求,劝导居民通过诉讼、仲裁等正规途径解决,避免“信访不信法”导致的矛盾激化,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从细微处着手,向实效处发力。张公山社区用“网格化”织密防护网,用“多元化”畅通连心桥,用“分类化”破解千千结,让平安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温暖而坚实的风景线。(金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