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晨光刚漫进岳西县天堂镇卫生院中医馆,药香便循着窗棂漫出来。老中医们已着好白大褂,端坐诊台,习惯性轻拍案头磨得泛白的诊包——这是他们过医师节的方式,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每一天那样,守着诊台,候着乡亲。
“舌体胖大带齿痕,定是脾虚。”“煎药时放三枚这样大的红枣,记着,药得合着家常味,才好入口。”80多岁的徐观球老中医边比画边叮嘱。从医60余年的他常说:“问诊先问吃饭香不香,治病先治心里堵没堵。”
对面诊台,70余岁的徐观学老中医正捏着患者手腕切脉:“你这关节炎还得继续保养,回家搞点艾绒每晚泡脚,比吃药舒坦。”他的诊桌抽屉里总备着两样东西:给孩童的陈皮糖,给健忘老人的处方便签。这是从医50余年攒下的“小心思”。
“酒炙当归得用陈酒,火不能急,不然药性就跑了。”储国胜老中医叮嘱着中药炮制人员,“药材是活的,你对它上心,它才肯帮人治病。”
吴玉成医师的诊桌上,泛黄的便签写满“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附子先煎一小时,加蜂蜜去毒”……近半个世纪积累的“用药禁忌”,成了全院年轻中医师的“安全手册”。
“上次那个咳喘的娃,他爹买不到川贝,我教他用枇杷叶刷净绒毛煎水,照样管用。”班大忠医师常念叨,好医生得会“就地取材”,更得懂“将心比心”。
“最年轻”的“五零后”储诚旵老中医,电脑系统用得丝滑,里面存满经验方。他把传统方子搬进系统,实时更新治疗心得与疗效,让老智慧接上了“新轨道”。
暮色漫进中医馆时,老中医们收拾诊具,明天又要领取新的门诊日志本本了。这不是什么特别的纪念,只是天堂镇卫生院中医馆寻常的一天:以药香为诺,以初心为证;以药为媒,以心为引。“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从未写在横幅上,却融进乡亲们瞧医看病的日子里,成了最动人的医师节礼赞。(彭俊峰 熊凤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