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法庭处于司法为民最前沿、化解矛盾第一线,这里每天都要处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小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法治画卷。为充分展现全市法院人民法庭风采,宿州中院推出“宿说枫桥·人民法庭巡礼”专栏,邀您共同检阅人民法庭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成效。
泗县刘圩镇地处皖东北,这里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重镇,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泗县人民法院刘圩人民法庭就扎根于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下辖刘圩、黑塔、山头三镇,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维护着当地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如今,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刘圩人民法庭依托皖东北革命基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用创新实践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司法初心
革命年代,江上青烈士在皖东北播撒革命火种时“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的担当,周朝戈连长驰骋战场时“舍生取义保家国”的壮烈,现早已化为流淌在当地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刘圩法庭的干警们始终以这些红色故事为“精神教材”,将先辈们“一心为民”的初心融入司法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干警们常年背着卷宗深入村组,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调解工作。遇到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法官便上门开庭、现场调解,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在得知辖区内一位老人因子女赡养问题愁眉不展时,干警们先后三次上门走访,既讲法律责任,又谈家庭温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老人的子女们达成赡养协议,使老人的脸上重展笑容。
▲案件当事人送来锦旗
创新解纷机制 筑牢法治基石
“法庭为我们解决了问题,还修复了感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当事人王松(化名)感激地说道。王松与胞弟王虎(化名)因承包的相邻土地产生侵权纠纷,王松诉至法庭。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是近亲属,且土地纠纷成因复杂,就联合村委会、综治中心、国土部门共同到争议地调解。起初王松与王虎认为对方“不讲理”,对土地边界分歧大、互不相让,调解人员从亲情、风俗、法律等多方面疏导说理。经过数小时沟通,两兄弟最终确认了土地边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刘圩法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加强与当地各部门联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针对一些常见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刘圩法庭邀请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调解,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共受理案件907件,审结821件,其中调解撤诉315件。
▲法官与村委会、当事人共同到田间丈量土地
立足司法职能 护航产业发展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刘圩法庭始终立足司法职能,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如金银花、玫瑰等种植产业,以“小法庭”守护“大民生”,为辖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当地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带动百余户农户增收,却因收购商拖欠货款陷入困境。法庭干警得知后,主动上门梳理合同条款,指导农户通过诉讼保全固定证据,仅用15天就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避免了农户因资金链断裂而影响下一季种植,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针对玫瑰产业园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口头约定变卦”“租金拖欠”等问题,刘圩法庭积极指导镇农经站制定《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明确流转期限、租金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避免产生类似纠纷。同时,干警们定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法律赶大集”活动,用“土话”讲解合同签订、商标保护等法律知识,发放法律手册300余册,让农户和企业在发展中少走法律弯路,为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注入法治动能。
▲法庭干警到辖区内群众家中讲解法律知识
普法宣传常态化 法治观念入人心
刘圩法庭还积极开展法治宣讲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企业。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针对易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刘圩法庭走进中学,以“学习法律知识 保护少年的你”为题为全体师生送上一场生动的法治讲座,通过校园欺凌真实案例,结合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们从多角度全面认识校园欺凌,从而正确辨别欺凌行为,了解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掌握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们不做欺凌的受害者,不做对欺凌沉默的旁观者,更不做欺凌的施暴者,增强了青少年的法治观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坚实的法治“保护伞”。
▲刘圩法庭走进校园
治理需求所在,司法必有回应。下一步,刘圩法庭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这片红色热土。(周里 汤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