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殷涧镇
碎地“生花”!白云村让山地小块地“结”出增收果
来源:赵雪娜 2025-08-26 15:40:18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凤阳县南部山区的殷涧镇白云村,林木葱茏环绕村落,耕地却似撒在山间的碎玉——顺着山势延展的小块地,土层里混着细沙与碎石,存不住水、保不住肥,曾让村民在“种什么”的难题里打转。直到花生的出现,这片“难伺候”的山地才有了新光景:3亩左右的小地块里,翠绿藤叶间坠满淡红果,傍晚采收的农户指尖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踏实。从“种啥都难长”到“花生满藤挂”,白云村农户凭着“顺地而为”的智慧,让山地小块地“生”出了增收花,这不仅是小农户的生计新路子,更是乡村振兴在山地村落里“接地气”的生动实践。

向碎地要出路,沙地生“金”

白云村林木间隙的碎块地像拼图般分布,地里的碎石、沙质土成了种植“拦路虎”。“以前试着种玉米,天旱时浇完这块地,那块地的土就裂了缝,秋天收的玉米不够肥料钱;种水稻更不行,田里的水半天渗光,秧苗干得打卷。”村民们提起过去的种植困境,满是无奈。转机藏在“顺地而为”的尝试里。村民发现,花生耐贫瘠、根系能扎进碎石缝,沙质土的透气性还能让花生果不烂果,恰好适配山地碎地的“脾气”。水为清夫妇率先在自家碎块地种花生,7、8块地散在不同山坡,最远的要走20多分钟山路,每块地3亩多,加起来不过20多亩。“每块地都得顺着地形打理,竹林边的地光照少,就选早熟品种;石块多的地土层薄,提前堆腐熟的农家肥。”水为清说,春天播种时顺着坡度拉浅垄,下雨时雨水顺着垄沟流,既不淹根又能存水;夏天除草不用除草剂,清晨趁着凉快,夫妻俩分工拔草,“地虽碎,却能种得省心”。

如今,白云村近半数农户都在碎块地种花生。“不是所有地都要种大田作物,像花生这样适配山地的品种,种好了就是增收宝。”村支书说,碎块地种花生不仅解决了“种啥难”的问题,还让闲置的山地有了产出,成了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与时节抢收成,颗粒归“仓”

八月的白云村,正午地表温度超35℃,田间热浪灼人,只有傍晚四点后,太阳没有那么灼人,林间吹起凉风,才到了花生采收的“黄金时段”。“再早太热,再晚天黑,碎地里的碎石容易绊脚,还会漏收花生果。”农户们都摸清了这个规律。

水为清夫妇不到四点就扛着工具往花生地赶。水为清的“得力助手”是台改装农机——用淘汰的拖拉机头改造,去掉大型装置,加装弧形拨齿,机身窄小适配碎块地。“碎地小、有坡度,大型农机进不来,这台改装的刚好能用,松土效率比人工快三倍。”水为清调试好机器,轰鸣声在林间响起,拨齿深入土中,把花生根部的土翻松,碎石、沙土从齿间漏下,花生藤带着果实露出来。

妻子武洪珍跟在机器后,双手抓住花生藤根部轻轻一提,整株花生就拔了出来,再抖掉根须上的细沙,堆在一起,集中装车。“以前没农机时,得用小锄头刨土,一天顶多收半块地;现在机器松土,我拔起来省劲,一天能收两块地。”武洪珍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手上动作没停。遇到地块边角农机到不了的地方,丈夫就用小锄头松土,妻子弯腰细拔,确保每一颗花生都能收回家。

傍晚六点,夕阳染红林间,一块地的花生已收完,三轮电瓶车里装满带果的藤。夫妻俩坐在田埂上,看着满车的花生果,笑着说:“今年雨水匀,每株花生结20多个果,鲜花生产量高啊。”歇了十分钟,两人又起身赶往下一块地——天没黑,还能多收些。

以花生添希望,生活渐“旺”

对白云村农户来说,碎块地的花生收成,不是“大财富”,却是“实在的增收”。二十亩花生地,每年能收两万多斤鲜花生,晒干后有六千多斤,除了留两千斤自己榨油、招待客人,剩下的四千多斤卖给镇上收购商,能赚一万多块。花生的副产品也不浪费,花生壳当柴烧,花生藤卖给养牛户当饲料,“以前这些都是废料,现在积少成多也是收入”。

在白云村,花生带来的增收不是个例。村民老娄的5块花生地,每年多赚八千多块;王婶把颗粒大的花生炒成五香花生,卖给游客,一斤多赚一块五。“现在村民见面,聊的都是‘今年花生能多收多少’,脸上的笑容多了,对日子的盼头也足了。”村干部开心地说。

如今,每到花生采收季,白云村的林间满是忙碌身影。农户们提着竹篮、操控农机,在碎块地里采收花生,夕阳下的花生果泛着光,映着农户们的增收希望。“乡村振兴不是搞大规模种植,而是让每个农户都能在自家土地上找到增收路。”村支书说,白云村的碎块地花生,就是小农户靠地致富的最好证明。

这就是白云村的花生故事:没有连片大田,没有合作社,农户们凭着“因地制宜种花生”的智慧,让碎块地有了产出;凭着“农机+人工”的协作,抢收好收成;凭着“小收成交实惠”的积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散在山间的花生地,汇聚起来,就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模样——土地有产出,农民有收入,农村有活力。(赵雪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