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微亮,庐江县罗河镇鲍店村的蚂蚱养殖基地里,已经有一个身影在忙碌。他头戴草帽、脚穿胶鞋,在大棚间来回穿梭——撒麦草、观察蚂蚱长势、安排一天的工作。忙完养殖基地的事,他又跨上那辆老旧却可靠的QQ车,匆匆赶往村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网格巡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连轴转”,阳李顺已经坚持了大半年。
网格员岗位平凡,村里的网格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外出打工,也有的主动退出,但40岁的阳李顺一干就是4年,渐渐成了村民口中那个“靠得住的自己人”。
岗位虽然平凡,但我要坚守
2022年,罗河镇在鲍店村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经村村“两委”反复斟酌,年轻党员阳李顺被动员加入网格队伍。那时他36岁,毅然放弃外出务工计划,选择在家乡扎根。
尽管他已经有十多年的外出务工经验,但面对全新的网格员工作,阳李顺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很快进入了角色。从那时起,他的小车后座常备着三样法宝“草帽、喇叭、一摞摞政策清单”。4年下来,他累计发放政策宣传单5000余份,组织“板凳会”宣讲90多场。在阳家墩片区,大家称他是“行走的大喇叭”。
当然,他不只是政策传声筒,更是老人眼里的“好小伙”、年轻人心里的“好大哥”。2024年10月,村里开展房屋登记,他自己鼓捣出个编号模具,硬是把10天的活压缩到3天干完,完成任务后又主动帮助其他村干部高效收尾。
村里独居老人多,阳李顺为特殊群体建立服务档案,定期代买药品、代缴水电费。村民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百姓总是想着请他来张罗。
平安建设是网格员的主责。每天清晨巡查时,他必去看望独居老人、检查供电线路。春夏汛期,他一遍遍勘察水库岸边,并及时开闸泄洪。秋冬防火,只要接到火情反映,他就抄起灭火设施,冲在一线。
组织交给的任务,再难我也要扛起来
2024年底,鲍店村决定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合作社尝试养殖蚂蚱,急需一位负责任、肯吃苦的年轻党员带头。村书记找到阳李顺,话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我是党员,我来干!”。就这样,他多了一个“蚂蚱队长”的新头衔。
80个昼夜苦学,他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他认真钻研养殖技术,每天记录养殖日志,边学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环境管理三要素”“分龄投喂法”“应急四步法”等一系列实用方法。
2025年初倒春寒,阳李顺带着村民连夜给大棚铺锯末保温保湿,保住了价值两万元的种苗。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总看到他带着工人,在村里的黄山寨草地进行割草储料,尤其雨前,更要加班加点。日常期间,他也毫不松懈:修补纱网,察看蚂蚱状态、疏通沟渠……手上磨出血泡也只是甩一甩继续干。
2025年4月投放幼苗,6月14日首批蚂蚱销售约1.6万元;8月6日第二批毛收益突破2万元,每一批带动约120人次村民务工。收益当天到位后,新一轮养殖紧接着启动。
群众盼什么,那我就干什么
做网格员的日子里,阳李顺常听到乡亲们在“板凳会”上吐露心声:“年纪大了,工地不要了”“现在打小工都找不到,就想在家门口做点事”……这些诉求,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在负责蚂蚱养殖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就业。割草、喂料这类轻体力劳动,他尽量安排给留守妇女,每一批蚂蚱都让10多个家庭每月增收1000多元。
他一边养殖,一边不断琢磨新方法。有计划地割除连着荒山上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既消除了秸秆火灾隐患,又实现了资源利用。他还开办“大棚课堂”,面对面、手把手教村民养殖技术,同前来考察的学习队伍详细讲解。
如今,合作社一期的15个大棚中,蚂蚱活蹦乱跳、长势喜人。每天傍晚离开大棚,阳李顺总要仔细检查一遍纱网是否完好。有人问他:“这么拼,图个啥?”他抹一把汗,笑呵呵地说:“党员不就是块砖嘛,组织需要往哪搬,咱就扎扎实实垒好!”
那些大棚里的小蚂蚱,看似微小,却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它们正一步步变成鲍店村乡村振兴路上的“黄金产业”,在鲍店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奏出一曲动人的丰收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