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城市社区治理标定了从“物理更新”到“人心凝聚”的新坐标。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紧紧围绕这一精神,以提升“亲和力、承载力、内驱力”为路径,让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把“云端术语”变成“巷陌共鸣”,用“沟通破壁”加码治理“亲和力”。治理的效能始于真诚和易懂的沟通。五里墩街道在推进“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中,始终坚持用老百姓的语言做解释,用生活化的场景讲政策。例如,在推进“适老化改造”时,工作人员会亲切地告诉老人:“阿姨,咱们楼道加装扶手了,您上下楼更稳当”;在推广“智慧安防”时,会这样介绍:“叔叔,新摄像头连车牌都看得清,您的电动车更安全了”。这种将专业政策“翻译”成暖心家常话的方式,不仅消除了居民的疑虑,更增强了政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让信息传递更精准、更温暖。
以“言出必践”铸就“信任基石”,用“承诺之锚”夯实治理“承载力”。信任,是社区治理中最宝贵的资源。五里墩街道始终把“说到做到”作为工作底线,不断累积群众的信任感。面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街道不仅积极倾听,更及时推出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与疏导方案。例如,东风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支部党员、“红色小管家”、网格员同向发力,全面排查小区,绘制“停车痛点地图”。在充分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耗时3个月,历经3次现场勘察和4次线下协商,最终确定了小区停车位筹划方案,成功盘活闲置空间,让小区车位增至88个。
于“鸡毛蒜皮”感知“万家忧乐”,用“暖心共情”点燃治理“内驱力”。治理的真正活力,来自于居民的认同和参与。五里墩街道注重从日常琐事中体察民情,通过设立“诚心陈意”“凤凰夜话”等议事平台,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响应居民诉求。同时,积极发掘和培育社区骨干、退休教师、热心志愿者等成为“邻里带头人”,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策划与管理。例如,团安村社区“小巷议事会”今年以来已开展20余次,凝聚多方合力解决省一建宿舍343户居民燃气出户、社区拆违“1号课题”等问题。居民从“旁观评论”走向“共同行动”,真正实现了治理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循环。(沙东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