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黄湾乡
黄湾乡:以“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葛晓军 黄兆想 2025-08-29 14:58:17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8月的清晨,趁着凉爽,凤阳县黄湾乡黄湾社区居民许民利正开着三轮电动车沿着淮河路前往邻近的乡镇赶集。

铺就“民生幸福路”,群众出行更便捷

“现在好了,都铺成了柏油路,沿途风景还好,出门跟串门似的。你看!往北走上淮河大堤、往南走上黄枣保庄圩,很多超市、便利店、餐馆、小吃摊、农贸市场都坐落在花园湖路、淮河路等主干道上,而且几乎每条岔路都能连接主路,方便得很!”吴窑村65岁的黄大爷乐呵呵地说。

据黄大爷介绍,在实施治淮工程移民迁建前,出行难,“绕不开、等不起”是常态。每天早晨主路上电动车、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早上送孙子上学,得提前十多分钟出门,就怕堵在路上耽误时间;买菜有时也要绕着小路走,碰到雨雪天气,往往一脚泥。更揪心的是“应急难”,遇见老人突发疾病,救护车堵在路口进不来。“那时候就盼着,啥时候能把路修宽、修顺。”说着,黄大爷翻出手机里老照片——交通瓶颈像个“隐形枷锁”,捆住了群众的生活节奏。

近年来,黄湾乡紧盯“四好农村路”民生工程,结合治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老凤五路、新凤五路两条“大动脉”整修贯通,淮河路、花园湖路等7条横向道路陆续建成,8条南北支路、7条东西支路逐步打通,建成区的路网越织越密——纵向两条主路宽10米,横向7条道路串联起社区、商超、学校;支路宽3.5-4米,直通每个小区院落;小区内部道路也全部铺上沥青,田间地头也铺上了水泥路,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窘境。

建全乡村道路网,乡村发展有希望

乡村道路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清晨时分,送货的物流车直接开到了陈大姐家门口,陈大姐手脚麻利地从车上卸下土豆、西红柿、青椒……,并用三轮车转运至农贸市场。“现在路都修通了,物流车能开到家门口,一车菜20分钟左右就能卸完,再也不用堵着路卸货了。”

据陈大姐介绍,以前老路狭窄货车进不来,只能用三轮车转运蔬菜,一车菜通常要运三至五次,遇上雨天,泥水混合,运菜更是难。

陈大姐所说的老路是原来老菜市场至花园湖主路的砂石路,道路全长约800米,改造完成后,彻底改变原先路面破损、通行不畅的状况,群众出行环境大大改善。

路通了,生活场景像被按下“快进键”。田野间,农业机械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收粮、耕地;村民们瞅准时机,顺着村组道路沿线尝试特色种植,物流车直接开进种植区,把果实转运至城区;镇区的居民则沿着主干道开起了饭店、做装修、代理快递……产业种类多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好更要养好,长效机制保通畅

路要修好,更要养好。近年来,黄湾乡大力抓好县、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推行“路长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常态化,确保“建好一条、管好一条、养好一条”。

“啦哩啦啦哩啦啦哩……”早晨,洒水车准时对主干道进行清扫降尘,环卫工人分片划区,实行“晨扫+午巡+晚清”保洁作业。针对群众反映的“路口盲区”,乡主管部门主动对接上级设置红绿灯、加装反光镜和减速带;针对老人儿童出行需求,在学校、菜市场、大型超市周边设置了“爱心斑马线”;针对路面排水不畅问题,实施下水道改造提升工程。截至目前,黄湾乡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13公里,其中县道18公里、乡道53公里、村道42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出行绕圈”到“说走就走”,从“堵心犯难”到“舒心自在”。道路建设,连通的是路,温暖的是心,振兴的是乡村,黄湾乡正以路为笔,绘就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群众富的崭新画卷。(葛晓军 黄兆想)

    相关新闻